2025年7月2-5日,上海
2-5 July,2025,Shanghai
往届回顾
信息详情

(CESS-6)专题会报导——华夏山水的由来(三)

       打从五年前的第四届开始,“地球系统科学大会”出现了“华夏山水的由来”专题,由知名地质学家亲自讲解其研究地区的地质历史。 第一场有郑洪波  讲长江,李家彪讲东海,黄奇瑜讲台湾,郭正堂讲黄土,孟庆任讲秦岭,结果来了个满堂红,会场连地上都坐满了人。会后2017年“中国科学”为此出了个专辑,引言一开头就引用了前辈尹赞勋的诗句:“大哉我中华”! 是啊,有谁能比地质学家更加懂得华夏山河的可爱!

       由地质家自己来讲“华夏山水”,那可真算得是“元科普”的典范,因此受到了学术界甚至社会上的热烈欢迎。到了本届大会,“华夏山水”也早就是期盼中的热点,但是组织工作也免不了受到疫情的影响。不但有个别报告人缺席,只得临阵走马换将,连召集人郑洪波本人,尽管早早就做好了种种安排,最后还是到不了会场,幸亏有周忠和救场,亲自主持了这一场高级科普大会串。

       总共90分钟的专题会有六个报告,先是由西向东,从高原走向海洋。打响头一炮的是中科院地质所的孟庆任,他推出青藏高原东北的柴达木盆地做先锋,从介绍此君的体型、脾气开始,一直拷问其家庭出身、过往履历,以至于家产储蓄、健康状况,把一个盆地的来龙去脉、社会关系,一并昭示天下,不容隐瞒。 然后向东来到黄河中游,出场的是兰州大学的潘保田。他从陇西到豫西,用高阶地上红黏土和黄土的年代学作为依据,论证黄河中游的形成历史。他说在370万年前还没有黄河,只有分散的内流水系,在抬升之后水系重组,距今180万年前才有兰州至青铜峡段的黄河,而现在的黄河水系,只有120万年的历史。

       再往东来,就到了长江三角洲。同济大学的范代读托着他老师李从先的衣钵,讲述长江口的万年历史,不但包括了大上海的前生今世,还有人海争地的经历。他如数家珍地介绍这一片片河口沙滩起初如何出现,后来又如何并入大地,生动地介绍为什么今天上海和江苏的省界, 不划在长江水里,而是划在崇明岛的陆上。接下来的报告就到了南海:中科院深海所的吴时国追述西沙群岛的由来。固然三沙市所在的永兴岛最为出名,其实西沙群岛大得很,还有许多不出名的沉没珊瑚礁,近来载人深潜的探索就在这里。 他用钻孔和地球物理资料作为基础,介绍两千多万年前的南海,如何掀起形成碳酸盐台地的热潮,而后来为什么珊瑚礁由盛而衰,以至于现在的西沙,只是当年南海北部大片珊瑚礁的残体。

      “华夏山水”专题的压轴戏,是岩溶所袁道先的“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位年近九十的老专家出手不凡:本来桂林的岩溶是个说不完的题目,可是他以老人的智慧出人不意,通篇只点了桂林山水之所以“甲天下”的四大原因:古老碳酸盐岩石坚硬,近期地壳大幅度抬升,亚洲夏季风水热配套,和没有冰期的大幅度刨蚀。这是他几十年来45个国家观察的结果,说来令人折服。最后的报告由同济大学汪品先开讲“南海演义“,采用章回小说的格式,分七回讲述南海形成演变的”生命史“,从”话说天下大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开头,到”有诗为证“的诗句结束。这篇别开生面的报告,曾经是基金委”南海深部计划“总结会的一部分,试图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八年探索的科学成果。

       这六个报告虽然风格各异,目标却十分一致: 都想用生动的形式表达严肃的科学成果。只要看看围着会场外面始终不散的人群,就可以想象会议的火爆程度。专题会中午结束,尽管曲终人散,会场上却意犹未尽。 有人已经在打听:下届大会“华夏山水“第四期,又会有哪位专家上场?

地址: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邮编: 200092   Email: cess@tongji.edu.cn

Works in IE8+, Firefox, Chrome, Safari

Copyright © 2013-2025 第八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 版权所有

© www.cess.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0014176号-8 ]

[ 沪ICP备10014176号-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