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
2025年7月2~5日 上海
第二号通知
“地球系统科学大会”(Conference on Earth System Science, CESS)是以学科交叉为特色、两年一度的学术盛会。其目标在于促进学科交叉,横跨圈层、穿越时空,推动海陆结合、古今结合、生命科学与地球科学结合、以及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在当前我国地球科学、尤其是海洋科学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大会的宗旨在于提供“陆地走向海洋,海洋结合陆地”的交流平台。
大会自2010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七届,会议的规模逐届扩大,从第一届的500余人,至第七届已逾2700余人。学科交叉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加强,跨越地球圈层的同时,也提倡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积极推动中国地球科学的转型。经过多年来地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地球系统科学大会已经成为中国地球科学的一张靓丽名片。
为了保持这一高层次的中文学术交流平台,不断促进华语世界地球科学领域不同学科之间的深度交流,中国大洋发现计划(IODP-China)专家咨询委员会决定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继续共同举办“第八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第八届大会将在地球科学和相邻科学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再上层楼,增加容量,瞄准地球科学理论突破的方向,进一步拓宽地球系统科学的时空尺度,以推进地球系统科学的升级和中国学派的建设,欢迎来自更多学科的海内外华人学者参会交流。
秉承前七届会议的优秀传统,会议将继续使用汉语为主要交流语言。会议最大的特点在于高度的跨学科性、强调并着重讨论,形式上从大会报告到展板到晚上另外组织的讨论及信息发布会。“第八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除了一贯的科学主题,还将突出科学与文化结合的精神,组织特色科普专题。
现将本届会议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主办单位
中国大洋发现计划(IODP-China)专家咨询委员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
二、学术委员会
主 任:丁仲礼
副主任:陈 骏、侯增谦、翦知湣、朱伟林
委 员:丁 抗、戴民汉、郭正堂、焦念志、金之钧、李家彪、林 间、王成善、汪品先、徐义刚、张人禾、周忠和
三、大会特邀报告
蔡文炬(崂山实验室):EI Niño及其影响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陈 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火星多时间尺度环境演变
李家彪(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北极深部探测揭示洋中脊增生新机制
沈延安(中国科技大学):晚奥陶-早志留世生命-地球表层环境变化的深部驱动
肖 湘(上海交通大学):深渊微生物环境适应及其记录的地球过程
肖文交(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古亚洲洋与特提斯洋协同演化对欧亚洋陆格局的影响
徐义刚(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大地幔楔与东亚地质演化
朱 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奥陶纪末大灭绝与有颌脊椎动物崛起
四、大会特邀专题:地球系统科学向何处去
汪品先(同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的升级版
周力平(北京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的国际走向
宋晓东(北京大学):从内核到海平面的耦合共振
五、会议主题及专题
会议目前共设立十个主题:
主题一:宜居地球与生命演化
主题二:深部过程及其浅层表现
主题三:水循环的时空变化
主题四:地球气候系统的碳循环
主题五:海洋负排放
主题六:俯冲带洋陆相互作用
主题七:生物地球化学演变和微生物
主题八:深海探测:资源与灾害
主题九:地球系统过程与演变
主题十:科普和教育
主题之下分设若干专题。会议第一号通知发出后,得到海内外同行的热烈响应,共收到90余份专题建议,以及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经大会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共设立84个专题,详细专题描述和召集人单位/联系方式见大会网站。专题的学术组织工作由专题召集人负责,最终的专题设置视各专题摘要提交情况决定,摘要偏少的专题存在合并或取消的可能。
详细专题设置清单
主题一:宜居地球与生命演化
1 蛇纹石化过程与效应:从地球到行星
召集人:陈伊翔、黄瑞芳、张畅、申婷婷
2 深时古地貌古气候
召集人:戴紧根、高远、张来明、王成善
3 金属稳定同位素示踪海洋沉积演化
召集人:胡忠亚、韩中、魏广祎、李涛
4 太古代及更早时期的地球圈层分异及表生环境
召集人:曹晓斌、李春辉、郝记华
5 青藏高原隆升与古高度-干旱和生物多样性演化
召集人:苗运法、潘保田、昝金波、方小敏
6 现代陆地生态系统的起源与演化
召集人:黄迪颖、王世骐、泮燕红、江左其杲
7 古生代海岸带生物-环境共演化及资源效应
召集人:薛进庄、樊海峰、王怿、沈冰
8 分子钟、化石记录与古环境演化
召集人:沈延安、宋海军、张驰
9 中生代湖泊系统演化及油气资源效应
召集人:王博、李斌会、张恩楼、薛云飞
10 前新生代地球轨道力与全球变化
召集人:吴怀春、黄春菊、李明松、马超
11 微体古生物与全球变化
召集人:席党鹏、宋海军、苏翔、金晓波
12 南海珊瑚礁:多尺度演化过程与环境适应性
召集人:余克服、许莉佳、李志勇、刘胜
13 晚古生代大冰期-温室期的气候环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响应
召集人:张华、杨江海、袁东勋
14 元古宙地球-生命系统演变
召集人:朱茂炎、朱祥坤、李超、罗根明
15 全球变化背景下河流三角洲灾害特征、评估及预测
召集人:乔淑卿、毕乃双、龚文平、汪亚平
16 河口海岸生物动力地貌演变与生态功能
召集人:周曾、胡湛、张荷悦、汪亚平
主题二:深部过程及其浅层表现
17 地球宜居性的深部驱动机制
召集人:徐义刚、刘锦
18 沉积盆地超深层中地质氢的地球化学行为
召集人:吴嘉、齐雯
19 洋中脊研究新前沿
召集人:杨阳、于志腾、张帆、许阳
20 大洋/海盆构造与岩浆过程及挥发分循环
召集人:张国良、赵明辉、田丽艳、艾印双
21 地幔柱时空演化的动力学过程、机制与效应
召集人:张旭博、胡佳顺、罗怡鸣、史亚男
22 南亚-东南亚构造沉积与油气
召集人:朱伟林、栾锡武、刘可禹、解习农
23 地球表生环境演变与能源资源富集
召集人:蔡春芳、贾望鲁、赵明宇、姜磊
24 地球系统的热力学机制
召集人:唐春安、龚斌
25 深渊地质、环境与生命演化专题
召集人:彭晓彤、罗敏、荆红梅、杜梦然
26 深海界面过程和化能生态系统
召集人:王凡、肖湘、吴能友、何舜平
27 地球系统中的地震波、次声及低频水声耦合观测及模拟
召集人:薛梅、林建民、王涛、周勇
主题三:水循环的时空变化
28 大河流域环境演变与人类文明演进
召集人:李小强、周新郢、何洪鸣
29 水循环的地质演变
召集人:李明松、刘永岗、楚道亮、陈吉涛
30 北极/亚北极-东亚古气候演变及其关联:记录与模拟
召集人:姚政权、郝青振、肖文申、吴志鹏
31 长三角海岸带第四系演化及其地质环境响应
召集人:印萍、曹珂、苏晶文
32 东亚大型水系演化:从青藏高原到边缘海的地质记录
召集人:杨蓉、付晓伟、张增杰
33 全球变化与亚洲大河流域侵蚀环境演变
召集人:潘保田、吕喜玺、黄河清、何洪鸣
34 从源到汇:海陆相互作用过程剖析及记录对比
召集人:李超、张飞、杨一博、于兆杰
35 极地冰盖与冰下地质:环境,过程及演化
召集人:王如生、史贵涛、崔祥斌、崔迎春
36 晚新生代构造演化驱动的水-热-碳循环演变
召集人:郑伟鹏、王跃、杜金龙
37 流域沉积系统与地球气候演变
召集人:杨江海、聂军胜、韩喜彬、刘志飞
38 新生代亚洲大河源汇系统演化与环境演变
召集人:杨守业、颜茂都、万世明、马金龙
39 海洋地质碳封存与碳中和
召集人:陈建文、刘强、李久娣、谢明英
主题四:地球气候系统的碳循环
40 多尺度自然与人为过程温室气体排放
召集人:张强、陈良富、覃章才
41 碳-14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召集人:包锐、周卫健、徐胜、张干
42 大陆风化系统与碳中和
召集人:陈骏、金章东、李高军、杨一博
43 碳酸盐泵与海洋碳循环
召集人:刘传联、孙军、张一歌、罗一鸣
44 巽他陆架海平面、流域和碳循环过程
召集人:刘志飞、石学法、万世明、冯晓娟
45 人类活动干扰下的陆地-海洋连续体碳动态
召集人:王成龙、刘茂甸、何丁
46 陆-海水生连续体有机碳循环过程
召集人:姚鹏、冯晓娟、何丁、李宏亮
47 大陆边缘碳循环过程、演变与记录
召集人:赵宁、范代读
48 海陆耦合系统与海洋碳循环
召集人:仲义、昝金波、赵德博、刘青松
主题五:海洋负排放
49 海洋负排放大数据与数值实验
召集人:陈大可、王凡
50 海洋负排放:现场观测与模拟装置
召集人:翦知湣、樊炜、王鹏飞
51 微型生物碳泵的过程机制与气候效应
召集人:焦念志、谢树成、王晓雪
52 海洋负排放的技术路径与示范应用
召集人:叶思源、刘纪化
53 海洋负排放:国际标准与全球治理
召集人:张传伦、类彦立
主题六:俯冲带洋陆相互作用
54 东南亚超级汇聚环形俯冲系统与环境演变
召集人:丁巍伟、孙珍、王煜、李春峰
55 西太平洋中生代残留洋壳
召集人:钟广法、张国良、余梦明、徐文景
56 俯冲带地球动力学演化及水碳循环过程
召集人:赵亮、高翔、张帆、周志远
主题七:生物地球化学演变和微生物
57 地球系统演变中矿物-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和共演化
召集人:董海良、周传明、刘娟、盛益之
58 脂类生物标志物与元素循环、气候演变
召集人:董良、李大伟、杨义、王欢业
59 河流-河口-海洋连续体中的有机质源汇过程与沉积记录
召集人:贾国东、何丁、胡利民
60 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硫循环
召集人:林志勇、姚炜琪、李春阳、郭庆军
61 海洋透光层微生物光电能代谢新途径与资源环境效应
召集人:鲁安怀、许玫英、周顺桂、刘娟
62 全球海床下生态系统与可持续性
召集人:王风平、李江涛、杜梦然、王敏晓
63 病毒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召集人:周昆、邱轩、徐永乐、肖喜林
64 全球变化下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气候反馈
召集人:庄光超、李江涛、张瑶、高树基
主题八:深海探测:资源与灾害
65 基于多源观测、模拟与实验的地震与地质灾害动态分析
召集人:程怡芳、吴南、陈克杰、王新
66 海底流体活动的现代过程与沉积记录
召集人:冯东、张鑫、王旭东、罗敏
67 多圈层相互作用控制下的特提斯油气差异富集效应
召集人:何治亮、朱伟林、窦立荣、刘可禹
68 深海开发海底环境保护与防灾
召集人:贾永刚、李茂林、李清平、吴时国
69 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与环境影响
召集人:刘延俊、史宏达、宁德志
70 主动源海底地震技术应用与发展
召集人:刘玉柱、徐敏
71 地震孕震、地震活动与地震灾害
召集人:罗纲、柳畅、许才军、李玉江
72 海洋地质灾害现象、过程及机制
召集人:孙启良、李伟、李琳琳
73 深海矿产与多圈层相互作用
召集人:孙晓明、石学法、何高文、蒋晓东
74 现代深海热液系统:资源与环境效益
召集人:陶春辉、孙卫东、张鑫
75 深水浅层气与水合物勘探开发
召集人:王秀娟、匡増桂、孙启良、耿建华
主题九:地球系统过程与演变
76 轨道气候变率及跨尺度效应
召集人:郭正堂、田军、尹秋珍、赵艳
77 温室地球古海洋与古气候
召集人:胡修棉、陈曦、何天辰、李明松
78 晚新生代热带海道闭合及其环境效应
召集人:田军、柳中晖、于际民、黄恩清
79 地球系统的突变与反转
召集人:林霄沛、刘永岗、吴波、张通
80 事件沉积记录:过程与触发机理
召集人:卢银、孙启良、杨田、张飞
81 前寒武纪地球系统演化与资源效应
召集人:张水昌、王晓梅、彭永波、张飞飞
82 南极古环境
召集人:颜余真、孙珍、肖文申、高亮
83 印度洋及周边地学海洋学问题研究
召集人:余星、周锋、 周亚东、 周志远
主题十:科普和教育
84 地学科普新途径与新形式
召集人:张云飞、徐进、赵宁
六、青年学者论坛
为举荐我国地球系统科学领域优秀青年学者,本届大会继续设置青年学者论坛,邀请在地球科学学科交叉领域取得突出成果的优秀青年学者做大会报告。计划邀请10位青年学者,每个报告10分钟,要求报告人年龄不超过40岁(1985年7月1日以后出生)。报告人的遴选采用推荐制,以大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推荐为主。
七、会议时间和地点
2025年7月1日,会议现场注册
2025年7月2~5日,研讨会
会议地点:上海富悦大酒店(上海市松江区茸悦路208号)
八、会议注册及费用
请登录会议官方网站:http://www.cess.org.cn,填写会议注册信息并提交摘要。
注册费(含会场租用、会议资料、工作午餐、茶歇)
2025年4月30日前为早期注册,会议代表2000元,学生代表1200元;
2025年5月1日以后注册及现场注册,会议代表2500元,学生代表1800元。
早期注册以收到注册费为准,如4月30日前未成功支付注册费,将自动转为晚期注册收费标准。
九、会议展览
会议在上海富悦大酒店设置了一定数量的展位,欢迎地球科学领域相关仪器厂商、出版机构和科研院所等前来设展,交流最新成果、展示仪器设备等。会议收取的展位费包含:2×2 米标准展位,会议手册彩页广告、两个免费参会名额。其中:
2025年4月30日前为早期注册,仪器厂商、出版机构20000元,科研院所10000元;
2025年5月1日-5月31日期间为晚期注册,仪器厂商、出版机构30000元,科研院所15000元;
2025年6月1日起不再接受展览注册。
展览注册参会采用线上报名方式。大会也欢迎其他形式的赞助,会议展览其他事宜请直接联系会议秘书处,展位数量有限,欢迎尽早报名,最终展位将根据报名情况由会议秘书处分配。
十、会议住宿
会场所在的上海富悦大酒店是一家大型商务会议酒店,特别为本次会议提供了优惠价格,可满足多数参会代表的住宿需求,请使用微信扫描下方酒店二维码预订房间。酒店预订从即日起开始:
上海富悦大酒店客房预订二维码
2025年5月31日前预订可享受早期优惠价格:双床房600元/每晚(含双早),大床房550元/每晚(含单早);
2025年6月1日起预订价格为:双床房650元/每晚(含双早),大床房600元/每晚(含单早)。
参会代表通过酒店指定渠道预订房间方可享受会议优惠价格,非酒店指定渠道预订无法享受会议优惠价。会议住宿费用由参会代表与酒店直接结算,领取发票。预定时请务必留存真实有效手机号码,以免预定无效。酒店联系人:宋文辉,13671752982 (联系时间9:00-19:00)。
此外,会场周边还有许多其他酒店供参会代表选择,如:上海三迪华美达酒店、上海松江世茂睿选酒店等,请通过携程等第三方平台自行选择预定。
十一、重要时间节点
2024年11月20日,发布会议“第一号通知”,开始征集会议专题;
2024年12月31日,征集会议专题、召集人及其他建议截止;
2025年3月5日,发布会议“第二号通知”,宣布专题设置,开始会议注册,提交摘要;
2025年4月30日,早期注册和摘要提交截止;
2025年5月31日,发布会议“第三号通知”,宣布会议日程。
十二、会议费支付
会议费用的支付方法:
1、预付费:
(1)会议网站在线支付(接受银联信用卡、借记卡、支付宝和微信支付);
(2)其他预付费仅接受银行汇款,收款账户信息:
账户名称:同济大学
开 户 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翔殷支行
帐 号:03326700812000848
会议推荐使用会议网站在线支付方式。如采用银行汇款支付,请务必在备注栏(或附言栏)标注:CESS、注册编号、注册人姓名,如含多位代表注册费,请确保每位都已在会议网站注册。完成转账后,请将银行汇款凭证发送至会议秘书处,以便及时核对并回复确认。
2、现场付费:
接受现金,接受银联、VISA、MASTER等各类银行信用卡和借记卡。
3、退款条件:
早期注册截止日期(4月30日)前提出,全额退款;5月15日前提出,注册费按50%退款;5月16日起提出,不退款。提出退款要求时,请使用注册时的电子邮件地址,由注册人向会议秘书处提出。退款方式将按原付款途径办理。
4、会议发票:
本次大会将统一开具会议注册费电子发票,会议开始后可登录大会网站下载。
5、同济大学师生参会缴费不适用上述流程,请在完成网上注册后,使用经费卡校内转账支付,具体流程可参考会议网站更详细信息。
十三、会议秘书处
秘书长:刘志飞,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全国重点实验室
电话:021-65984877,13816101893
邮箱:lzhifei@tongji.edu.cn
有关会议各类信息及需求,请随时联系会议秘书:
拓守廷(会务协调)
电话:021-65982198,13601872997
邮箱:shouting@tongji.edu.cn
李阳阳(学术日程)
电话:021-65983441,18810404284
邮箱:cess@tongji.edu.cn
高小丰(会议注册)
电话:021-65981613,15021055616
邮箱:cess@tongji.edu.cn
温廷宇(会议展览)
电话:021-65985022,13817664860
邮箱:cess@tongji.edu.cn
党皓文(科研与科普)
电话:13764424977
邮箱:hwdang@tongji.edu.cn
张 钊(后勤支撑)
电话:021-65985090,18817759802
邮箱:cess@tongji.edu.cn
联系地址: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全国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四平路1239 号(邮编200092)
传 真:021-65988808
会议电子邮箱:cess@tongji.edu.cn
地址: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全国重点实验室 邮编: 200092 Email: cess@tongji.edu.cn
Copyright © 2013-2025 第八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 版权所有
© www.cess.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0014176号-8 ]
[ 沪ICP备10014176号-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