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 上午 08:30~11:50 | ||||
分会场 1:二楼悦贵厅1号
7月7日上午
|
||||
专题01:地质历史上的季风系统(1) 主持人:郭正堂、鹿化煜 | ||||
08:30-08:45 | S01-O-01 | 氧循环与地球系统的耦合相互作用 | 黄建平 | 兰州大学 |
08:45-09:00 | S01-O-02 | 碳酸盐岩铬同位素作为古环境指标的机制探究 | 方子遥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09:00-09:15 | S01-O-03 | 青藏高原东南缘剑川盆地始新世风成沉积记录及其对季风的指示意义 | 许欢 | 云南大学 |
09:15-09:30 | S01-O-04 | 晚中新世南海孢粉记录与亚洲季风演化 | 苗运法 |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
09:30-09:45 | S01-O-05 | History and evolution of South Asian monsoonal rainfall during the middle Miocene | Steinke Stephan | 厦门大学 |
09:45-10:00 | S01-O-06 | 运用黄土高原成壤碳酸盐重建古大气CO2浓度 | 达佳伟 | 南京大学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01:地质历史上的季风系统(2)主持人:程海、郝青振 | ||||
10:20-10:35 | S01-O-07 | 高–低纬过程对青藏高原气候的影响 | 赵艳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10:35-10:50 | S01-O-08 | 阿拉伯海U1467孔碎屑组分Sr-Nd同位素记录的12 Ma以来印度夏季风演化 | 姚政权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
10:50-11:05 | S01-O-09 | 东亚季风区内部和季风边缘区全新世适宜期发生时间的不同步 | 周鑫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11:05-11:20 | S01-O-10 | 我国东北地区黄土硼同位素记录的过去80万年以来东亚夏季风强度变化 | 雷昉 | 南京大学 |
11:20-11:35 | S01-O-11 | 末次间冰期以来长江流域降水的全球冰量效应:来自异地石笋氧同位素组成差异的证据 | 胡超涌 |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11:35-11:50 | S01-O-12 | 下蜀黄土的古环境意义:新的磁性矿物学、成壤地层学和磁性地层学证据 | 高新勃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分会场 2:二楼悦贵厅2号
7月7日上午
|
||||
专题18:海陆相互作用过程剖析及记录重建的新思路、新方法(1) 主持人:李超 | ||||
08:30-08:45 | S18-O-01 | 地层正演模拟:一种定量研究源–汇系统的有效方法(邀请报告) | 刘可禹 |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
08:45-09:00 | S18-O-02 | 中国东部海域现代沉积物源–汇过程 | 乔淑卿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
09:00-09:15 | S18-O-03 | 亚热带山溪性河流入海沉积物组成及输运过程的季节时间尺度多样性 | 简星 | 厦门大学 |
09:15-09:30 | S18-O-04 | 晚第四纪亚洲低纬度深海沉积过程:Nd同位素示踪 | 于兆杰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09:30-09:45 | S18-O-05 | 末次冰期以来孟加拉湾不同尺度的“源–汇”过程及其气候控制机制 | 李景瑞 |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
09:45-10:00 | S18-O-06 | 150年前长江三角洲环境快速变化的沉积证据 | 牛文蕾 | 华东师范大学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18:海陆相互作用过程剖析及记录重建的新思路、新方法(2) 主持人:乔淑卿 | ||||
10:20-10:35 | S18-O-07 | 台风对东海内陆架沉积动力过程的影响机制:以台风灿鸿为例(邀请报告) | 王厚杰 | 中国海洋大学 |
10:35-10:50 | S18-O-08 | 杭州湾沿岸良渚文化末期极端风暴事件的地层记录和数值模拟 | 王张华 | 华东师范大学 |
10:50-11:05 | S18-O-09 | 黄河现行三角洲叶瓣蚀积演化:过程与机制 | 毕乃双 | 中国海洋大学 |
11:05-11:20 | S18-O-10 | 流域尺度风化壳侵蚀深度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李超 | 同济大学 |
11:20-11:35 | S18-O-11 | 苏北辐射沙洲海岸潮滩地貌动态及其沉积环境研究 | 赵一飞 | 南京师范大学 |
11:35-11:50 | S18-O-12 | Quantitative geochemistry as a provenance indicator for surface sediments in the north Jiangsu radial sand ridges (NJRSR) in the South Yellow Sea, east China | 曹季成 | 南京师范大学 |
分会场 3:二楼悦贵厅3号
7月7日上午
|
||||
专题28:有机分子的生物地球化学:现代过程与沉积记录(1) 主持人:许云平 | ||||
08:30-08:45 | S28-O-01 | Source,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al pattern of branched tetraethers in sediments of northern Chinese marginal seas(邀请报告) | 肖文杰 | 南方科技大学 |
08:45-09:00 | S28-O-02 | Improved paleotemperature proxy derived from branched GDGTs in South China Sea | 李丽 | 同济大学 |
09:00-09:15 | S28-O-03 | 细菌3-羟基脂肪酸的海水表层温度代用指标(RAN13)的建立及其古气候应用 | 杨义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09:15-09:30 | S28-O-04 | Responses of archaeal tetraether lipids to oxygen levels in seawater: implications for archaeal lipid-based redox proxies | 郭金强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09:30-09:45 | S28-O-05 | 火山灰输入促进深海底部化能生物合成有机碳:来自马里亚纳海槽凝灰岩的证据 | 李太思 |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
09:45-10:00 | S28-O-06 | 马里亚纳海沟沉积物自生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的分布特征及生物来源研究 | 曾芝郁 | 南方科技大学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28:有机分子的生物地球化学:现代过程与沉积记录(2) 主持人:侯居峙 | ||||
10:20-10:35 | S28-O-07 | 水位深度对湖泊brGDGT古温标的潜在影响 | 曹建涛 | 同济大学 |
10:35-10:50 | S28-O-08 | 新的长链烯酮同分异构体RIK37指标在湖泊盐度重建中的应用 | 姚远 | 西安交通大学 |
10:50-11:05 | S28-O-09 | 末次冰期以来西南季风区气候演变 | 赵成 | 南京大学 |
11:05-11:20 | S28-O-10 | 湖光岩玛珥湖异形胞蓝细菌生物标志物对季风气候的指示意义 | 康曼玉 | 同济大学 |
11:20-11:35 | S28-O-11 | 碱湖与硫酸盐型盐湖沉积物中GDGTs的分布差异 | 齐雯 |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 |
11:35-11:50 | S28-O-12 | 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GDGTs)在示踪小型亚热带河流–河口系统有机物来源中的应用 | 余凤玲 | 厦门大学 |
分会场 4:三楼1号会议室
7月7日上午
|
||||
专题09:南海盆地发育中的沉积环境演变(1) 主持人:解习农 | ||||
08:30-08:45 | S09-O-01 | |||
08:45-09:00 | S09-O-02 | 南海北部深水区“海源海相烃源岩” | 刘传联 | 同济大学 |
09:00-09:15 | S09-O-03 | 揭示南海IODP 368航次1502站点晚中新世沉积物“红绿”韵律层的成因之谜 | 金晓波 | 同济大学 |
09:15-09:30 | S09-O-04 | 南海北部中中新世以来钙质超微化石群落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意义 | 王亚苏 | 暨南大学 |
09:30-09:45 | S09-O-05 | 南海深层水环流在晚中新世的突然增强:来自鱼牙化石钕同位素的证据 | 李科 | 同济大学 |
09:45-10:00 | S09-O-06 | 渐新–早中新世南海北部洋陆过渡带深水环境演化的沉积记录研究 | 马鹏飞 | 同济大学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24:碳-14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主持人:包锐、徐胜 | ||||
10:20-10:35 | S24-O-01 | 我国城市大气化石源CO2的14C示踪研究(邀请报告) | 周卫健 |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
10:35-10:50 | S24-O-02 | 我国本底地区大气和树轮14C观测与化石源CO2示踪研究 | 牛振川 |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
10:50-11:05 | S24-O-03 | 喀斯特小流域水面CO2气体排放特征及其来源辨识 | 丁虎 | 天津大学 |
11:05-11:20 | S24-O-04 | Stronger mineral than temperature controls on the turnover of slow-cycling soil carbon | 贾娟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11:20-11:35 | S24-O-05 | 基于14C评估火山流域深部碳对地表碳的影响 | 钟君 | 天津大学 |
11:35-11:50 | S24-O-06 | 南海北部周边河流颗粒有机质来源研究 | 林宝治 | 同济大学 |
分会场 5:三楼2号会议室
7月7日上午
|
||||
专题31:东南亚环形俯冲体系的地球动力学过程(1) 主持人:林间、丁巍伟 | ||||
08:30-08:45 | S31-O-01 | 东南亚环形俯冲系统深部结构研究的回顾与进展 | 李家彪 孔凡圣 |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08:45-09:00 | S31-O-02 | 南海海盆海底地震仪天然地震层析成像 (邀请报告) | 牛雄伟 |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09:00-09:15 | S31-O-03 | 南海MORB源区辉石岩的新证据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 杨帆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09:15-09:30 | S31-O-04 | 东南亚环形俯冲的南海及东南亚响应 | 关成尧 | 防灾科技学院 |
09:30-09:45 | S31-O-05 | 南海及邻近地区面波方位各向异性成像研究 | 范兴利 | 南方科技大学 |
09:45-10:00 | S31-O-06 | 被动陆缘向主动陆缘转换的例子:北苏拉威西海 | 董淼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31:东南亚环形俯冲体系的地球动力学过程(2) 主持人:李家彪、孔凡圣 | ||||
10:20-10:35 | S31-O-07 | 东南亚环形俯冲:三维地幔上涌与熔融过程 | 林间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科技大学/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 |
10:35-10:50 | S31-O-08 | 环南海俯冲带深部地幔结构(邀请报告) | 范建柯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10:50-11:05 | S31-O-09 | 环苏拉威西海多俯冲带地区上地幔形变特征研究 | 曹令敏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11:05-11:20 | S31-O-10 | 南海西南次海盆残留扩张中心后扩张期海山的速度结构及其对海山演化的指示 | 张洁 |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11:20-11:35 | S31-O-11 | 巴拉望陆块碎屑物源与南海东部古地理演化 | 曹立成 |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11:35-11:50 | S31-O-12 | 基于接收函数叠加的爪哇俯冲带地幔转换带厚度起伏研究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 刘张聚 |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分会场 6:三楼3号会议室
7月7日上午
|
||||
专题25:生物泵与微生物碳泵相互作用下的海洋碳循环(1) 主持人:谢树成、董海良 | ||||
08:30-08:45 | S25-O-01 | 微型生物碳泵与生物泵和碳酸盐泵的协同作用效应(邀请报告) | 焦念志 | 厦门大学 |
08:45-09:00 | S25-O-02 | Ocean deoxygenation and acidification have opposing effects on phytoplankton growth and productivity (邀请报告) | 孙嘉振 | 厦门大学 |
09:00-09:15 | S25-O-03 | 14亿年前海洋中的铁循环与有机质富集 | 王华建 |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09:15-09:30 | S25-O-04 | “矿物增效的生物泵”可望用于提高海洋固碳效率 | 袁鹏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09:30-09:45 | S25-O-05 | 西太平洋溶解有机物在南的海物理交换和微生物转化过程的分子水平分析 | 江鹏 | 厦门大学 |
09:45-10:00 | S25-O-06 | 南海溶解有机碳收支的数值模拟 | 马文涛 |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25:生物泵与微生物碳泵相互作用下的海洋碳循环(2) 主持人:谢树成、董海良 | ||||
10:20-10:35 | S25-O-07 | DNA-barcoding and RNA-seq reveals the dominant contribution of metazoan and dinoflagellates to carbon export and dynamic | 林森杰 | 厦门大学 |
10:35-10:50 | S25-O-08 | 新元古代雪球地球中的碳循环过程 | 沈冰 | 北京大学 |
10:50-11:05 | S25-O-09 | 全球海洋有机碳通量的估算以及碳通量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 王为磊 | 厦门大学 |
11:05-11:20 | S25-O-10 | 硅藻膜脂化感物在近海的分布及其碳循环应用初探 | 吴正超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11:20-11:35 | S25-O-11 | 埃迪卡拉纪海洋生物泵–微生物碳泵对地表环境调控的定量模拟:结果与启示 | 石炜 |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11:35-11:50 | S25-O-12 | 氧循环对碳中和的启示:估算海洋碳汇的新视角 | 李昶豫 | 兰州大学 |
分会场 7:三楼5号会议室
7月7日上午
|
||||
专题41:油气与金属矿产形成和改造过程中有机–无机反应机理(1) 主持人:蔡春芳、刘全有、姜磊 | ||||
08:30-08:45 | S41-O-01 | 锰驱动的甲烷厌氧氧化产生极轻碳和氧同位素的方解石 | 蔡春芳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08:45-09:00 | S41-O-02 | 深层高温“烃–水–长石”体系中有机–无机相互作用机理 | 远光辉 |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
09:00-09:15 | S41-O-03 | 南盘江–右江盆地油气成藏与金矿成矿耦合关系:沥青及黄铁矿Re-Os同位素年代约束 | 葛翔 |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09:15-09:30 | S41-O-04 | 成岩作用早期黄铁矿对有机质中分子化合物的影响 | 许汇源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09:30-09:45 | S41-O-05 | 沉积盆地氧化还原条件对生烃演化的影响及意义 | 吴嘉 |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
09:45-10:00 | S41-O-06 | TCA焦沥青参与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的模拟实验研究:以晕苯为模型化合物 | 丁康乐 | 长江大学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41:油气与金属矿产形成和改造过程中有机–无机反应机理(2) 主持人:秦明宽、谢桂青 | ||||
10:20-10:35 | S41-O-07 | 中国北方产铀盆地地质构造特点与砂岩铀矿成矿作用 (邀请报告) | 秦明宽 |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
10:35-10:50 | S41-O-08 | 基性岩侵入对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和物性特征的影响:以钱家店铀矿床为例 | 荣辉 |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10:50-11:05 | S41-O-09 | 松辽盆地西南部姚下段有机质特征及其铀成矿意义 | 黄少华 |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
11:05-11:20 | S41-O-10 | 固体沥青催化加H2生烃作用研究——以四川盆地矿山梁地区寒武系低熟沥青为例 | 黄晓伟 |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11:20-11:35 | S41-O-11 | 烃源岩加氢生烃过程对氢元素的选择性吸收:来自模拟实验的证据 | 孟庆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11:35-11:50 | S41-O-12 |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下寒武统TSR作用及方解石U-Pb定年约束 | 陶小晚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分会场 8:三楼6号会议室
7月7日上午
|
||||
专题20:南海成礁以来生物礁与西沙群岛珊瑚礁白云岩(1) 主持人:许红、刘建波 | ||||
08:30-08:45 | S20-O-01 | 30年磨一剑:从一孔之见到多孔之见的中国植物藻类造礁作用理论研究(邀请报告) | 许红 |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08:45-09:00 | S20-O-02 |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岩溶型白云岩储层类型及水–岩作用特征 | 黄理力 | 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 |
09:00-09:15 | S20-O-03 | 南海北部珊瑚群落资源现状与珊瑚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以深圳为例 | 廖宝林 | 广东海洋大学 |
09:15-09:30 | S20-O-04 | 塔里木盆地南华–震旦系岩相古地理与白云岩储层特征 | 潘文庆 |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 |
09:30-09:45 | S20-O-05 | 南海南部中新世碳酸盐台地和生物礁繁盛发育特征及与多圈层演化之间的成因关系 | 鄢伟 |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09:45-10:00 | S20-O-06 | 铁白云石的形成与硫化氢的消减——以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为例 | 张军涛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20:南海成礁以来生物礁与西沙群岛珊瑚礁白云岩(2) 主持人:何治亮、刘建波 | ||||
10:20-10:35 | S20-O-07 | 中国的白云岩与白云岩储层:分布、成因与控制因素(邀请报告) | 何治亮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10:35-10:50 | S20-O-08 | 南海西科1井致密白云岩特征及成岩环境探讨 | 董刚 |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10:50-11:05 | S20-O-09 | 西沙群岛白云岩–铁白云岩空间变异的特征:来自地球化学的证据 | 沈江远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
11:05-11:20 | S20-O-10 | 南海生物礁同位素地层学研究 | 田立军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11:20-11:35 | S20-O-11 | 现代生物礁生物钙化机制的实验研究 | 丁茜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11:35-11:50 | S20-O-12 | 西科1井深层致密白云岩–铁白云岩岩相特征与成因 | 许红 |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分会场 9:三楼7号会议室
7月7日上午
|
||||
专题40:现代深海热液系统:物质循环与资源效应(1) 主持人:陶春辉、周怀阳 | ||||
08:30-08:45 | S40-O-01 | 西南印度洋中脊钙质生物碎屑分布与影响因素初探(邀请报告) | 苏新 |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08:45-09:00 | S40-O-02 | 西南印度洋沉积物有孔虫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对热液活动的示踪(邀请报告) | 孙晓明 | 中山大学 |
09:00-09:15 | S40-O-03 | 洋中脊非转换不连续带热液成矿特征、条件和模式:以卡尔斯伯格脊大糦热液区为例 | 韩喜球 |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09:15-09:30 | S40-O-04 | 马里亚纳弧后盆地热液羽流中铁形态特征研究 | 王虎 | 同济大学 |
09:30-09:45 | S40-O-05 | 深海热液硫化物矿物能量转化效应研究 | 李艳 | 北京大学 |
09:45-10:00 | S40-O-06 | 深海热液系统中PGE的分布和循环——基于金属络合物水解行为的新视角 | 丁兴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40:现代深海热液系统:物质循环与资源效应(2) 主持人:曾志刚、韩喜球 | ||||
10:20-10:35 | S40-O-07 | 超慢速扩张洋脊高温热液循环机制新认识:地幔传导热驱动型循环模型 | 陶春辉 |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10:35-10:50 | S40-O-08 | 中印度洋洋盆深海沉积物的热液信号解析 | 张霄宇 | 浙江大学 |
10:50-11:05 | S40-O-09 | High-cavent fluids discharged from the Lutao arc volcanic hydrothermal system are associated with albitization and recycling of marine carbonate | 陈雪刚 | 浙江大学 |
11:05-11:20 | S40-O-10 | 超慢速扩张洋脊发育深循环的氧化型热液系统 | 廖时理 |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11:20-11:35 | S40-O-11 | 西南印度洋天作热液区金属硫化物矿床的物质来源及控矿因素 | 曹红 |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11:35-11:50 | S40-O-12 | 西南印度洋中脊玉皇-1热液区底质分布特征与资源量估算 | 於俊宇 | 浙江大学 |
分会场 10:三楼8号会议室
7月7日上午
|
||||
专题22:深海盆洋陆相互作用:环流、沉积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1) 主持人:王桂华 | ||||
08:30-08:45 | S22-O-01 | 深海海山(海山链)环流结构与驱动机制 (邀请报告) | 田纪伟 | 中国海洋大学 |
08:45-09:00 | S22-O-02 | 马里亚纳深海/深渊区内潮动力机制及混合效应 | 徐振华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09:00-09:15 | S22-O-03 | 菲律宾海深层环流空间特征及水团变异 | 周春 | 中国海洋大学 |
09:15-09:30 | S22-O-04 | 西太深层西边界流时间变化及其对区域深海环流的调控 | 徐洪周 |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
09:30-09:45 | S22-O-05 | 南海Stokes层状交替旋转环流的热点动力学 (邀请报告) | 甘剑平 | 香港科技大学 |
09:45-10:00 | S22-O-06 | Variations of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in the deep South China Sea associated with ENSO flavors | 林羽馨 | 南方科技大学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22:深海盆洋陆相互作用:环流、沉积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2) 主持人:曹知勉 | ||||
10:20-10:35 | S22-O-07 | 海洋沉积物中微生物介导的碳转化过程和机制的认识(邀请报告) | 王风平 | 上海交通大学 |
10:35-10:50 | S22-O-08 | Seasonal change in particle flux maxima in the mesopelagic zone at the shelf-edge and the role of sediment advections by submesoscale vortexes | 李芊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10:50-11:05 | S22-O-09 | Microbially-driven fate of terrigenous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in oceans | 张瑶 | 厦门大学 |
11:05-11:20 | S22-O-10 | 基于海洋溶解氧观测值的全球海洋最小含氧带的面积变化 | 周韫韬 | 上海交通大学 |
11:20-11:35 | S22-O-11 | 北太平洋硝酸盐动力学过程:海盆尺度硝酸盐同位素信号的演变 | 杨进宇 | 厦门大学 |
11:35-11:50 | S22-O-12 | P-limitation promotes carbon export in the cosmopolitan phytoplankton Emiliania huxleyi | 王聪 | 厦门大学 |
7月7日 下午14:00~15:30 | ||||
分会场 1:二楼悦贵厅1号
7月7日下午
|
||||
专题01:地质历史上的季风系统(3)主持人:汪品先、赵艳 | ||||
14:00-14:15 | S01-O-13 | 潘吉亚超大陆以来全球和区域季风系统演变 | 胡永云 | 北京大学 |
14:15-14:30 | S01-O-14 | 2.5亿年以来海洋季风的演变及机制探究 | 韩晶 | 北京大学 |
14:30-14:45 | S01-O-15 | 新生代关键地质时期亚洲内陆干旱气候的模拟研究 | 张冉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14:45-15:00 | S01-O-16 | 上新世热带海道关闭对北太平洋及东亚气候的影响 | 谭宁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15:00-15:15 | S01-O-17 | 过去425 ka以来中国东部“三极”降水的模拟研究 | 张仲石 |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15:15-15:30 | S01-O-18 | 季风降水物理过程分解: 解读中全新世重建和模拟的比较 | 孙咏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15:30-15:50 | 茶歇 | |||
分会场 2:二楼悦贵厅2号
7月7日下午
|
||||
专题18:海陆相互作用过程剖析及记录重建的新思路、新方法(3) 主持人:毕乃双 | ||||
14:00-14:15 | S18-O-13 | 新生代太平洋溶解铁汇的铁同位素示踪 (邀请报告) | 陈天宇 | 南京大学 |
14:15-14:30 | S18-O-14 | 渤海西缘晚第四纪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其三维形态演化:海面、高补给与构造制约 | 刘世昊 | 华东师范大学 |
14:30-14:45 | S18-O-15 | 海底泥沙异重流的混合和侵蚀特性研究 | 贺治国 | 浙江大学 |
14:45-15:00 | S18-O-16 | Early to mid-Holocene sedimentary evolution on the southeastern coast of Hangzhou Bay, East China, in response to sea-level change | 吕晔 | 华东师范大学 |
15:00-15:15 | S18-O-17 |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河口羽状流识别与特征提取 | 李昭颖 |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
15:15-15:30 | S18-O-18 | 河口滩槽间输沙机制研究:侧向流及憩流状态水沙动力特征 | 周在扬 | 华东师范大学 |
15:30-15:50 | 茶歇 | |||
分会场 3:二楼悦贵厅3号
7月7日下午
|
||||
专题28:有机分子的生物地球化学:现代过程与沉积记录(3) 主持人:贾国东 | ||||
14:00-14:15 | S28-O-13 | 近代升温背景下的北极冻土有机碳输出变化 | 张晓雯 | 上海交通大学 |
14:15-14:30 | S28-O-14 | 全球变暖对北极地区埋藏有机质组成以及埋藏的影响 | 黄德坤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
14:30-14:45 | S28-O-15 | Proxies for quantitative sea-ice reconstruction under complex sedimentary processes: a case study in Prydz Bay, Antarctica | 吴嘉琪 |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14:45-15:00 | S28-O-16 | 珠江口沉积物的生物标志物垂向变化特征及其动力沉积环境意义 | 李芯芯 | 南方科技大学 |
15:00-15:15 | S28-O-17 | 细菌藿多醇对东海内陆架生态环境长期变化的指示与潜在应用 | 尹美玲 | 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研究所 |
15:15-15:30 | S28-O-18 | 东海沉积物孔隙水溶解有机质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李敏纯 | 中山大学 |
15:30-15:50 | 茶歇 | |||
分会场 4:三楼1号会议室
7月7日下午
|
||||
专题09:南海盆地发育中的沉积环境演变(2) 主持人:吴时国、邵磊 | ||||
14:00-14:15 | S09-O-07 | 南海扩张事件对陆缘盆地发育演化的控制 | 解习农 |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14:15-14:30 | S09-O-08 | 南海北部潮汕坳陷中生代构造–沉积演化模式研究 | 冯凯龙 | 同济大学 |
14:30-14:45 | S09-O-09 | 南海南部北康盆地断层运动对底流沉积过程的控制作用 | 刘姗 | 中山大学 |
14:45-15:00 | S09-O-10 | 台湾恒春半岛增生楔浊积体物质来源及形成机制 | 崔宇驰 | 同济大学 |
15:00-15:15 | S09-O-11 | |||
15:15-15:30 | S09-O-12 | 缅甸中央盆地新生代物源演化 | 鲁毅 | 同济大学 |
15:30-15:50 | 茶歇 | |||
分会场 5:三楼2号会议室
7月7日下午
|
||||
专题38:西太–东亚中新生代盆流体活动及资源环境效应 主持人:张立飞 | ||||
14:00-14:15 | S38-O-01 | 东海丽水凹陷古近纪构造特征及动力学控制 | 邓玉玲 | 同济大学 |
14:15-14:30 | S38-O-02 | 南黄海叠合盆地演化与油气资源 | 陈建文 |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14:30-14:45 | S38-O-03 | 东南亚构造分区 | 栾锡武 |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14:45-15:00 | S38-O-04 | 南海东部中生代沉积盆地左行雁列式构造成盆机制 | 邱燕 |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15:00-15:15 | S38-O-05 | 陆相湖盆缺氧铁化与富有机质页岩形成——以济阳坳陷沙河街组为例 | 梁新平 | 北京大学 |
15:15-15:30 | S38-O-06 | 几种新型的固体储氢的研究进展 | 王璐 | 北京大学 |
专题38:西太–东亚中新生代盆流体活动及资源环境效应 主持人:刘全有 | ||||
15:30-15:50 | 茶歇 | |||
分会场 6:三楼3号会议室
7月7日下午
|
||||
专题16:深渊的地质、环境与生命过程:板块俯冲驱动与相互作用机制 主持人:彭晓彤、丘学林 | ||||
14:00-14:15 | S16-O-01 | 马里亚纳南段俯冲弯曲板片的壳幔结构与IODP钻探(邀请报告) | 丘学林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14:15-14:30 | S16-O-02 |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挑战者深渊最大下潜深度分析与确认 | 陈传绪 |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
14:30-14:45 | S16-O-03 | 马里亚纳海沟铁锰金属结核地化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 李季伟 |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
14:45-15:00 | S16-O-04 | 深渊区沉积物溶解有机质(DOM)的性质马里亚纳海沟 | 胡廷苍 | 上海海洋大学 |
15:00-15:15 | S16-O-05 | 马里亚纳俯冲带南段输入板块地壳结构的差异性 | 贺恩远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15:15-15:30 | S16-O-06 | 马里亚纳海沟沉积物的极轻钼同位素特征 | 陈顺 |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
15:30-15:50 | 茶歇 | |||
分会场 7:三楼5号会议室
7月7日下午
|
||||
专题39:多圈层相互作用与深海关键战略矿产资源(1) 主持人:石学法、吴能友 | ||||
14:00-14:15 | S39-O-01 | 一种新型微生物自生磁铁矿:来自南海冷泉沉积物甲烷带中的新发现(邀请报告) | 孙晓明 | 中山大学 |
14:15-14:30 | S39-O-02 | 更新世以来南海东北部陆坡区甲烷水合物分布及成藏地质演化 | 关进安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14:30-14:45 | S39-O-03 | 大洋富钴结壳研究进展及展望 | 杨燕子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14:45-15:00 | S39-O-04 | 互层状扩散型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储层中水合物产生与演化模型讨论 | 朱林奇 |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
15:00-15:15 | S39-O-05 | 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中稀散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符亚洲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15:15-15:30 | S39-O-06 | 海山沉积模型及富钴结壳资源评价方法 | 杜德文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
15:30-15:50 | 茶歇 | |||
分会场 8:三楼6号会议室
7月7日下午
|
||||
专题05:青藏高原隆升与地貌发育、风化剥蚀和环境变化(1) 主持人:刘静 | ||||
14:00-14:15 | S05-O-01 | 祁连山北部地表剥蚀速率及其与构造气候的关系(邀请报告) | 潘保田 | 兰州大学 |
14:15-14:30 | S05-O-02 | 青藏高原东北部新生代构造变形样式及时间约束 | 俞晶星 |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14:30-14:45 | S05-O-03 | 青藏高原北缘祁连山–柴达木盆地过渡带新生代以来的持续加速造山过程 | 刘润超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
14:45-15:00 | S05-O-04 | 晚第四纪断层活动速率沿走向均匀分布:以天山北麓霍尔果斯逆断裂为例 | 吕红华 | 华东师范大学 |
15:00-15:15 | S05-O-05 | 渭河盆地–三门峡盆地碎屑锆石和重矿物组合揭示的黄河上新世–更新世演化过程 | 张瀚之 | 南京大学 |
15:15-15:30 | S05-O-06 | 中国中部地貌形成演化与生命效应(邀请报告) | 鹿化煜 | 南京大学 |
15:30-15:50 | 茶歇 | |||
分会场 9:三楼7号会议室
7月7日下午
|
||||
专题02:大陆风化动力学与物质循环(1) 主持人:陈骏、金章东、李高军 | ||||
14:00-14:15 | S02-O-01 | 河流Mo同位素组成时间变化机理研究(邀请报告) | 王志兵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14:15-14:30 | S02-O-02 | 沉淀过程中的镓同位素分馏 | 袁玮 | 天津大学 |
14:30-14:45 | S02-O-03 | 花岗闪长岩风化过程中稳定锶同位素体系的变化特征及控制机理 | 苏妮 | 同济大学 |
14:45-15:00 | S02-O-04 | 黄河小流域水化学特征的季节性和空间变化 | 马龙 | 西北大学 |
15:00-15:15 | S02-O-05 | 花岗岩风化初期阶段的Li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 | 张俊文 | 长安大学 |
15:15-15:30 | S02-O-06 | 基于锂同位素探讨青藏高原东部风化过程季节控制机制 | 马婷婷 | 天津大学 |
15:30-15:50 | 茶歇 | |||
7月7日 下午15:50~17:50 | ||||
主会场(东方厅)
7月7日下午
|
||||
大会特邀报告 主持人:郭正堂 | ||||
15:50-16:20 | 生物兴灭和环境剧变的超深部因素 | 毛河光 | 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 | |
16:20-16:50 | 宏观地球科学现象的月基观测 | 郭华东 |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
16:50-17:20 | 地磁场影响生物的新证据 | 潘永信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
17:20-17:50 | 矿物–微生物协同演化的机制与效应 | 董海良 |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
7月7日 晚上 19:30~21:30 (“深部地球的富氧活动”圆桌论坛—分会场10 三楼8号会议室) | ||||
7月8日 上午 08:30~11:50 | ||||
分会场 1:二楼悦贵厅1号
7月8日上午
|
||||
专题01:地质历史上的季风系统(4) 主持人:王成善、胡永云 | ||||
08:30-08:45 | S01-O-19 | Snowball Slowdown | Ross Mitchell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08:45-09:00 | S01-O-20 | 藏南多岛洋格局及其对东亚构造–环境变化的制约 | 张继恩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09:00-09:15 | S01-O-21 | 印度–亚洲大陆汇聚过程中的海陆分布变化 | 邓成龙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09:15-09:30 | S01-O-22 | 秦岭–太行的造山活动与东亚新生代气候格局重组之间的关系 | 俞晶星 |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09:30-09:45 | S01-O-23 | 祁连山中–晚中新世地形生长及其环境效应 | 李朝鹏 |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09:45-10:00 | S01-O-24 | 夕卡岩脱碳及其对J/K界线生物气候环境的影响 | 刘威 |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01:地质历史上的季风系统(5) 主持人:吴福元、赵亮 | ||||
10:20-10:35 | S01-O-25 | 现代暖期增温未超过全新世大暖期 | 史锋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10:35-10:50 | S01-O-26 | 北半球全新世季节性温度重建与模拟对比 | 张文超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10:50-11:05 | S01-O-27 | 重建–模拟对比研究揭示的全新世东亚夏季风时空变化模态 | 张海伟 | 西安交通大学 |
11:05-11:20 | S01-O-28 | 重庆玉龙洞石笋δ18O记录的MIS 13季风气候变化 | 黄守毅 |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
11:20-11:35 | S01-O-29 | 数值模拟俯冲带深部碳循环 | 杨建锋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11:35-11:50 | S01-O-30 | 俯冲板块脱碳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 王欣欣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分会场 2:二楼悦贵厅2号
7月8日上午
|
||||
专题18:海陆相互作用过程剖析及记录重建的新思路、新方法(4) 主持人:乔淑卿 | ||||
08:30-08:45 | S18-O-19 | 南海冰期陆架风化与碳循环(邀请报告) | 万世明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08:45-09:00 | S18-O-20 |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沉积黄铁矿成因及其环境意义 | 刘喜停 | 中国海洋大学 |
09:00-09:15 | S18-O-21 | Evolution of ocean productivity in the sub-tropical west Pacific Ocean across the Last Deglaciation | 胡邦琦 |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09:15-09:30 | S18-O-22 | 现代浅海沉积中混合事件层的沉积过程 | 单新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
09:30-09:45 | S18-O-23 | 南海大气粉尘沉积与海洋生态响应 | 杜恕环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09:45-10:00 | S18-O-24 | 黄河三角洲清水沟流路的平面二维水沙数值研究 | 贺治国 | 浙江大学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18:海陆相互作用过程剖析及记录重建的新思路、新方法(5) 主持人:毕乃双 | ||||
10:20-10:35 | S18-O-25 | 流域风化机制与碎屑沉积物组成(邀请报告) | 杨江海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10:35-10:50 | S18-O-26 | 浙闽海湾晚更新世海侵过程及其指示的区域沉降 | 陈静 | 华东师范大学 |
10:50-11:05 | S18-O-27 | 水库调控对黄河入海沉积物通量、级配与组分的影响 | 吴晓 | 中国海洋大学 |
11:05-11:20 | S18-O-28 | 2 ka前后浙闽沿岸泥质沉积中心迁移的主控因素研究 | 仇建东 |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11:20-11:35 | S18-O-29 |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长江口外近三百年低氧沉积环境的演化 | 盛辉 | 华东师范大学 |
11:35-11:50 | S18-O-30 | 山东半岛北岸跨锋面物质输运对辽东半岛东岸沉积有机质的影响 | 舒卓 | 南京大学 |
分会场 3:二楼悦贵厅3号
7月8日上午
|
||||
专题03:深时冰室气候下的地球系统演化(1) 主持人:沈冰、郎咸国 | ||||
08:30-08:45 | S03-O-01 | 古元古代“雪球地球”冰期气候的成因及环境效应:进展与问题 | 罗根明 |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08:45-09:00 | S03-O-02 | 冰雪地球事件的数值模拟进展(邀请报告) | 刘永岗 | 北京大学 |
09:00-09:15 | S03-O-03 | Sturtian幕次冰期中海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祝圣贤 | 成都理工大学 |
09:15-09:30 | S03-O-04 | 新元古代Marinoan冰期海洋铁循环研究 | 蒙泽坤 | 西北大学 |
09:30-09:45 | S03-O-05 | A Great Ediacaran Glaciation in the Eve of Animal Evolution | 王瑞敏 | 北京大学 |
09:45-10:00 | S03-O-06 | 晚奥陶世赫南特冰期海洋氧化还原环境演化及其与生物危机的联系 | 李娜 | 南京大学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03:深时冰室气候下的地球系统演化(2) 主持人:陈吉涛、郎咸国 | ||||
10:20-10:35 | S03-O-07 | 奥陶–志留纪过渡时期碳循环特征及成因机制 | 孙宗元 | 成都理工大学 |
10:35-10:50 | S03-O-08 | 重大地质事件与非常规油气资源富集探讨——以奥陶纪–志留纪转折期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为例 | 邱振 |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10:50-11:05 | S03-O-09 | 地球轨道力驱动的晚古生代大冰期气候与生命演化(邀请报告) | 吴怀春 |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11:05-11:20 | S03-O-10 | 晚古生代冰室–温室过渡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地球轨道驱动 | 房强 |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11:20-11:35 | S03-O-11 | 华南晚古生代大冰期沉积过程与碳同位素变化 | 杨文莉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
11:35-11:50 | S03-O-12 | 晚上新世东亚夏季风的演化以及对北极冰盖扩张的响应 | 张泽 |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分会场 4:三楼1号会议室
7月8日上午
|
||||
专题10:深海沉积与全球变化(1) 主持人:陈建芳 | ||||
08:30-08:45 | S10-O-01 | 深渊海沟沉积有机碳的分布、来源和埋藏 (邀请报告) | 许云平 | 上海海洋大学 |
08:45-09:00 | S10-O-02 | 西沙北海底峡谷底栖塑料垃圾的分布及成因 | 钟广法 | 同济大学 |
09:00-09:15 | S10-O-03 | 南海现代沉积物来源探讨:以主量元素为例 | 李涛 |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09:15-09:30 | S10-O-04 | 晚第四纪亚洲低纬度深海沉积过程:矿物学示踪 | 于兆杰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09:30-09:45 | S10-O-05 | 深海沉积物释光年代学及其古海洋研究意义 | 姜涛 |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09:45-10:00 | S10-O-06 | 利用鱼骸化石和有孔虫的古海水Nd同位素重建全新世腐泥层时期的地中海环流 | 吴家望 | 同济大学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10:深海沉积与全球变化(2) 主持人:石学法 | ||||
10:20-10:35 | S10-O-07 | 南海生物泵输出通量的年际差异与调控机制 (邀请报告) | 李宏亮 |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10:35-10:50 | S10-O-08 | 基于天然碳同位素的南海沉降颗粒有机碳来源分析 | 张静静 |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10:50-11:05 | S10-O-09 | 1991年皮纳图博火山灰沉降物对南海硅藻生长的影响 | 夏志颖 | 宁波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11:05-11:20 | S10-O-10 | 南海西部沉积物捕获器中的浮游有孔虫群落与同位素研究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 | 李保华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
11:20-11:35 | S10-O-11 | 南海东北部悬浮颗粒物中粘土矿物的长期变化:指示季风驱动的深海沉积搬运过程 | 凌晨 | 同济大学 |
11:35-11:50 | S10-O-12 | 西菲律宾海硅藻席沉积中的多囊虫类放射虫记录及其环境意义 | 张兰兰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分会场 5:三楼2号会议室
7月8日上午
|
||||
专题30:南海边缘海动力学演化研究新突破(1) 主持人:李家彪、李春峰 | ||||
08:30-08:45 | S30-O-01 | 南海构造与岩浆研究新突破 | 林间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08:45-09:00 | S30-O-02 | 南海扩张脊变迁的机制 | 孙珍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09:00-09:15 | S30-O-03 | 南海成因及其演化 | 李学杰 |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09:15-09:30 | S30-O-04 | 先存汇聚板缘作用下南海北部断陷结构的多样化特征 | 庞雄 |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
09:30-09:45 | S30-O-05 | 利用DONET海底观测网研究日本南海海域俯冲带地震波各向异性 | 薛梅 | 同济大学 |
09:45-10:00 | S30-O-06 | 动力学模型揭示含水地幔对南海岩石圈薄化破裂的控制作用(邀请报告) | 周志远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30:南海边缘海动力学演化研究新突破(2) 主持人:林间、夏少红 | ||||
10:20-10:35 | S30-O-07 | Mantle serpentinization in the magnetic quiet zone and continent-ocean boundary in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 李春峰 | 浙江大学 |
10:35-10:50 | S30-O-08 | 海底地震仪地震探测技术与研究进展 | 赵明辉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10:50-11:05 | S30-O-09 | 多地质过程耦合下的南海板缘–板内破裂 | 李付成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11:05-11:20 | S30-O-10 | 东台湾蛇绿岩:南海初始俯冲的构造岩浆响应? | 余梦明 | 同济大学 |
11:20-11:35 | S30-O-11 | 基于被动源海底地震实验的南海西南次海盆岩石圈速度结构研究 | 田晋雨 | 同济大学 |
11:35-11:50 | S30-O-12 | 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转换带深部速度结构研究初步结果 | 袁野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分会场 6:三楼3号会议室
7月8日上午
|
||||
专题32:大洋岩石圈成因与深部物质循环(1) 主持人:张国良、钟立峰 | ||||
08:30-08:45 | S32-O-01 | 地球深部矿物与水之间的化学作用 | 胡清扬 | 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 |
08:45-09:00 | S32-O-02 | 西南马里亚纳裂谷的地幔源区特征研究 | 田丽艳 |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
09:00-09:15 | S32-O-03 | 板块驱动的熔融异常:以西南印度洋中脊为例 | 余星 |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09:15-09:30 | S32-O-04 | 南海残留洋脊扩张后板内火山成因研究 | 钟源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09:30-09:45 | S32-O-05 | 超大陆裂解中的岩浆作用 | 关慧心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09:45-10:00 | S32-O-06 | 马里亚纳弧前蛇纹岩泥火山成因研究进展 | 赵瑞鹏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32:大洋岩石圈成因与深部物质循环(2) 主持人:李洪颜、田丽艳 | ||||
10:20-10:35 | S32-O-07 | 橄榄石地球化学揭示夏威夷和卡洛琳海山链地幔源区具有富集CO2的特征 | 张国良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10:35-10:50 | S32-O-08 | 俯冲改造地幔在软流圈中的分布及其意义 | 杨阳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10:50-11:05 | S32-O-09 | 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三联点区域的地壳结构研究 | 郑婷婷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11:05-11:20 | S32-O-10 | Mo同位素在洋中脊岩浆过程中行为研究:以东太平洋洋隆5°N~12°N玄武岩为例 | 陈硕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11:20-11:35 | S32-O-11 | Mo同位素对西太平洋板块起始俯冲过程的制约 | 李翔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11:35-11:50 | S32-O-12 | 地幔温压条件下phase H的弹性:寻找下地幔输运水的证据 | 宋子隽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分会场 7:三楼5号会议室
7月8日上午
|
||||
专题44:海洋地质灾害(1) 主持人:王大伟 | ||||
08:30-08:45 | S44-O-01 |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第四纪海底滑坡特征及其触发海啸评估(邀请报告) | 孙启良 |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08:45-09:00 | S44-O-02 | 西沙群岛宣德环礁东南部海底滑坡分布和沉积特征 | 刘刚 | 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 |
09:00-09:15 | S44-O-03 | 南海宣德环礁东南斜坡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 | 陈梅 |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09:15-09:30 | S44-O-04 | 巨型海底麻坑对流体活动及海底失稳研究的指示意义 | 鲁银涛 | 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 |
09:30-09:45 | S44-O-05 | Internal solitary waves induced deep-water nepheloid layers and seafloor geomorphic changes on the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 田壮才 | 中国矿业大学 |
09:45-10:00 | S44-O-06 | 南海西部陆架海底滑坡及其海啸灾害评估 | 潘晓仪 | 中山大学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44:海洋地质灾害(2) 主持人:孙启良 | ||||
10:20-10:35 | S44-O-07 | 低温环境下海底滑坡冲击管线模拟及评估 (邀请报告) | 年廷凯 | 大连理工大学 |
10:35-10:50 | S44-O-08 | 深海工程地质环境原位长期监测设备研发与应用 | 孙志文 | 中国海洋大学 |
10:50-11:05 | S44-O-09 | 天然气水合物降压开采时海床沉降量及其影响因素 | 孙金 |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
11:05-11:20 | S44-O-10 | 海底沉积物孔隙压力原位监测系统 | 陈天 | 中国海洋大学 |
11:20-11:35 | S44-O-11 | 1918南澳地震海啸模拟及其警示 | 李发渟 | 中山大学 |
11:35-11:50 | S44-O-12 | 深水陆坡区海底峡谷地质灾害特征——以荔湾3–1气田管道路由区为例 | 孙悦 |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
分会场 8:三楼6号会议室
7月8日上午
|
||||
专题05:青藏高原隆升与地貌发育、风化剥蚀和环境变化(2) 主持人:潘保田 | ||||
08:30-08:45 | S05-O-07 | 青藏高原中部晚始新世真的隆升到现代高度了吗?——来自伦坡拉盆地新生代地层精细年代序列测定的否定 | 方小敏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
08:45-09:00 | S05-O-08 | 青藏高原内部不同盆地的隆升历史是否存在差异:来自动力学模拟的启示 | 张朋朋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09:00-09:15 | S05-O-09 | Late Quaternary aggradation and incision in the headwaters of the Yangtze River,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hina | 王先彦 | 南京大学 |
09:15-09:30 | S05-O-10 | 囊谦盆地磁性地层学及其构造意义 | 张伟林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
09:30-09:45 | S05-O-11 | 印度–欧亚大陆低纬度碰撞(~7°N)及其古气候意义 | 王天月 | 中山大学 |
09:45-10:00 | S05-O-12 | 青藏高原生物有机地化指标古高度重建:进展和存在问题 | 白艳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05:青藏高原隆升与地貌发育、风化剥蚀和环境变化(3) 主持人:方小敏 | ||||
10:20-10:35 | S05-O-13 | 基于阶地与河流纵剖面重建藏东南澜沧江裂点带之下河段的下切历史(邀请报告) | 刘静 | 天津大学 |
10:35-10:50 | S05-O-14 | 光释光示踪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沉积物搬运过程 | 张爱敏 |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10:50-11:05 | S05-O-15 | 喜马拉雅东段水系演化和剥露历史在尼科巴扇中的记录 | 陈文煌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11:05-11:20 | S05-O-16 | 青藏高原北部隆升与亚洲风尘演化 | 杨一博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
11:20-11:35 | S05-O-17 | Spatially variable provenance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 聂军胜 | 兰州大学 |
11:35-11:50 | S05-O-18 | Inter-decadal change of the spring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impact on the summer Pamir-Tienshan snow cover | 吴俊杰 | 宁波市气象台 |
分会场 9:三楼7号会议室
7月8日上午
|
||||
专题02:大陆风化动力学与物质循环(2) 主持人:陈骏、金章东、李高军 | ||||
08:30-08:45 | S02-O-07 | 黄河中游河水镁同位素的季节变化:源和分馏(邀请报告) | 苟龙飞 | 成都理工大学 |
08:45-09:00 | S02-O-08 | 深时硅质碎屑组份镁同位素组成的控制因素:对于镁同位素风化指标的验证 | 黄天正 | 北京大学 |
09:00-09:15 | S02-O-09 | 晚二叠纪大陆风化之谜——锂同位素证据 | 曹程 | 南京大学 |
09:15-09:30 | S02-O-10 | 古元古代大氧化事件期间大陆化学风化变化特征 | 马星宇 |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09:30-09:45 | S02-O-11 | 末次冰消期以来的黄土高原输沙变化和人类活动效应 | 安宇 | 四川大学 |
09:45-10:00 | S02-O-12 | 沉积物Hf-Nd同位素变化记录的长江流域的气候变化、风化过程和古代文明演化 | 高秦 | 浙江大学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02:大陆风化动力学与物质循环(3) 主持人:陈骏、金章东、李高军 | ||||
10:20-10:35 | S02-O-13 | 青藏高原隆升影响全球变化的季风视角 (邀请报告) | 杨一博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
10:35-10:50 | S02-O-14 | 大地震对地表过程的影响及机制 | 张飞 |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
10:50-11:05 | S02-O-15 | 汶川地震滑坡物质震后运移研究及探讨 | 王伟 |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11:05-11:20 | S02-O-16 | 地表基质层的科学内涵及重点研究方向 | 殷志强 |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
11:20-11:35 | S02-O-17 | 土壤与其母岩物质组分的关联与变化特征——低山丘陵区大陆风化过程的地质记录 | 陈树旺 | 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
11:35-11:50 | S02-O-18 | 大陆风化二元调控机制 | 李高军 | 南京大学 |
分会场 10:三楼8号会议室
7月8日上午
|
||||
专题22:深海盆洋陆相互作用:环流、沉积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3) 主持人:王桂华 | ||||
08:30-08:45 | S22-O-13 | 多时间尺度北太平洋环流变化对海洋固碳作用的影响 | 宫勋 |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08:45-09:00 | S22-O-14 | Typhoon-induced near-inertial gyroscopic waves and turbulence on the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 谢晓辉 |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09:00-09:15 | S22-O-15 | 南海西沙海槽深层季节内变率观测研究 | 舒业强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09:15-09:30 | S22-O-16 | 南海深层西边界流与涡旋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 | 周木平 |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09:30-09:45 | S22-O-17 | Topographic rossby waves in the abyssal South China Sea | 全祺 | 南方科技大学 |
09:45-10:00 | S22-O-18 | 深海底边界层的流场结构与动力过程 | 吕丹妮 | 同济大学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22:深海盆洋陆相互作用:环流、沉积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4) 主持人:刘志飞 | ||||
10:20-10:35 | S22-O-19 | 东沙东南等积体沉积动力的现场观测 (邀请报告) | 赵玉龙 | 同济大学 |
10:35-10:50 | S22-O-20 | 南海冷水珊瑚生态系统观测与研究展望 | 党皓文 | 同济大学 |
10:50-11:05 | S22-O-21 | 末次盛冰期以来北太平洋中深层水溯源 | 郑旭峰 | 海南大学 |
11:05-11:20 | S22-O-22 | 蛟龙海山底层流速观测特征及其沉积效应 | 刘文虎 | 复旦大学 |
11:20-11:35 | S22-O-23 | 利用反射地震方法研究南海东北部内孤立波相速度特征 | 邝芸艳 | 同济大学 |
11:35-11:50 | S22-O-24 | 南海东北部高屏海底峡谷晚全新世浊流沉积的粒度特征及其搬运方式 | 黄华珍 | 同济大学 |
7月8日 下午14:00~15:30 | ||||
分会场 1:二楼悦贵厅1号
7月8日下午
|
||||
专题48:丝绸之路文明演化与环境变化(1) 主持人:马敏敏 | ||||
14:00-14:15 | S48-O-01 | 从星象到物候:欧亚大陆农民历的出现 (邀请报告) | 陈巍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14:15-14:30 | S48-O-02 | 一带一路专题数据库建设与数据挖掘分析平台 | 杨慧慧 | 西安地图出版社有限公司 |
14:30-14:45 | S48-O-03 | 河西走廊地区史前人类生业模式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研究成果动画科普展示 | 李若 | 兰州大学 |
14:45-15:00 | S48-O-04 | 黄土塬——千沟万壑之中的平坦之地 | 金钊 |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
15:00-15:15 | S48-O-05 | 吐鲁番晋唐时期的植物利用与文化交流 | 蒋洪恩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15:15-15:30 | S48-O-06 | 影响丝路文明演化的重大干旱事件 | 董广辉 | 兰州大学 |
15:30-15:50 | 茶歇 | |||
分会场 2:二楼悦贵厅2号
7月8日下午
|
||||
专题08:三角洲环境演变: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1)主持人:陈中原 | ||||
14:00-14:15 | S08-O-01 | 胶黄铁矿作为盐度和沉积速率变化的指示物:来自长江三角洲的地质记录 | 张卫国 | 华东师范大学 |
14:15-14:30 | S08-O-02 | 人类活动对半封闭型海湾有机碳的来源及输运的影响 | 余凤玲 | 厦门大学 |
14:30-14:45 | S08-O-03 | 基于云模型评价的中国大陆海岸侵蚀脆弱性研究 | 曹超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
14:45-15:00 | S08-O-04 | 长江口下切古河谷全新世沉积–生态环境演化探讨 | 姜锋 | 同济大学 |
15:00-15:15 | S08-O-05 | 福建沿岸砂泥复合型海滩沉积物源汇过程及其对地貌演化的指示意义 | 赵绍华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
15:15-15:30 | S08-O-06 | 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的长期演变分析——以长江通量变化和气候变暖为双重驱动作用 | 王艳娜 | 华东师范大学 |
15:30-15:50 | 茶歇 | |||
分会场 3:二楼悦贵厅3号
7月8日下午
|
||||
专题28:有机分子的生物地球化学:现代过程与沉积记录(4) 主持人:侯居峙 | ||||
14:00-14:15 | S28-O-19 | 陆地植物叶蜡生物指标“植物类型效应”研究 | 刘金召 |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
14:15-14:30 | S28-O-20 | 东灵山地区植物叶片δ13Cbulk和叶蜡δ13Calk对气候响应的长期研究 | 石敏锐 | 中国农业大学 |
14:30-14:45 | S28-O-21 | 长链正构烷烃分子特征和碳同位素值在原位土壤中的变化 | 王佳 | 同济大学 |
14:45-15:00 | S28-O-22 | 中国泥炭地表层微生物GDGTs环境指示意义 | 张莉佳 |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15:00-15:15 | S28-O-23 | 中国南方土壤和泥炭剖面细菌支链GDGTs随深度的变化:对古环境重建的启示 | 满怡 |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15:15-15:30 | S28-O-24 | |||
15:30-15:50 | 茶歇 | |||
分会场 4:三楼1号会议室
7月8日下午
|
||||
专题10:深海沉积与全球变化(3) 主持人:刘志飞 | ||||
14:00-14:15 | S10-O-13 | 西北太平洋40万年来有机碳埋藏及古生产力演化记录(邀请报告) | 胡利民 | 中国海洋大学 |
14:15-14:30 | S10-O-14 | 冰期–间冰期太平洋深水环境演变:有孔虫指标的发展与应用 | 胡镕 | 南京大学 |
14:30-14:45 | S10-O-15 | 末次盛冰期以来日本海深部通风的经向异性及其控制机制 | 董智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
14:45-15:00 | S10-O-16 | 海平面与东亚夏季风对于冲绳海槽过去300 ka以来沉积物物源演化的双重控制 | 窦衍光 |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15:00-15:15 | S10-O-17 | 9.2万年以来黑潮动力演化 | 邹建军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
15:15-15:30 | S10-O-18 | 挪威海北部沉积物颗粒组分指示的洋流和冰盖演化 | 汪卫国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
15:30-15:50 | 茶歇 | |||
分会场 5:三楼2号会议室
7月8日下午
|
||||
专题30:南海边缘海动力学演化研究新突破(3) 主持人:徐义刚、孙珍 | ||||
14:00-14:15 | S30-O-13 | 海南地幔柱的活动性:来自地震震群与发震构造的探讨 | 夏少红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14:15-14:30 | S30-O-14 | 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过渡带晚中生代海山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 许岳 |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
14:30-14:45 | S30-O-15 | 南海东北部古俯冲残留盆地及弧前张裂模式 | 范朝焰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14:45-15:00 | S30-O-16 | 南海与菲律宾海协同演化——来自ODP 1177孔的约束 | 刘伟 | 南方科技大学 |
15:00-15:15 | S30-O-17 | 南海东部次海盆洋壳结构和扩张期岩浆供应的时间变化特征 | 于俊辉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15:15-15:30 | S30-O-18 | 古南海俯冲在婆罗洲的壳幔动力学响应 | 宋文恺 | 同济大学 |
15:30-15:50 | 茶歇 | |||
分会场 6:三楼3号会议室
7月8日下午
|
||||
专题32:大洋岩石圈成因与深部物质循环(3) 主持人:田丽艳、杨阳 | ||||
14:00-14:15 | S32-O-13 | 中生代东南亚大陆边缘的北向俯冲:南海岩浆岩记录 | 钟立峰 |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
14:15-14:30 | S32-O-14 | 碳酸盐溶解是实现俯冲带碳循环的重要机制 | 张运迎 | 香港大学 |
14:30-14:45 | S32-O-15 | The nature and origin of upper mantle heterogeneity beneath the mid-Atlantic Ridge 33-35°N: a Sr-Nd-Hf isotopic perspective | 郭鹏远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14:45-15:00 | S32-O-16 | 橄榄石地质温度计揭示西南印度洋龙旂脊段地幔热异常 | 李洁 |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15:00-15:15 | S32-O-17 | Boron isotopic investigation of the Catalão II carbonatite complex, Brazil: insights into the mantle source and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 赵浩 | 中国海洋大学 |
15:15-15:30 | S32-O-18 | 弧岩浆高氧逸度成因:来自全球弧火山岩Cu/Zr比值的制约 | 赵思宇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15:30-15:50 | 茶歇 | |||
分会场 7:三楼5号会议室
7月8日下午
|
||||
专题39:多圈层相互作用与深海关键战略矿产资源(2) 主持人:孙晓明、张霄宇 | ||||
14:00-14:15 | S39-O-07 | 深海多金属结核对中国关键战略金属Co的安全保障及勘查远景区圈划 | 任向文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
14:15-14:30 | S39-O-08 | 富稀土深海沉积中稀土元素的物质来源探究 (邀请报告) | 张霄宇 | 浙江大学 |
14:30-14:45 | S39-O-09 | 深海稀土的分布规律与超常富集机制 | 石学法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
14:45-15:00 | S39-O-10 | 富稀土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富集机制——以中印度洋海盆为例 | 于淼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
15:00-15:15 | S39-O-11 | 渤海物源研究 | 秦亚超 |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15:15-15:30 | S39-O-12 | 印度洋沃顿海盆沸石粘土沉积特征及REY富集机制 | 李佳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
15:30-15:50 | 茶歇 | |||
分会场 8:三楼6号会议室
7月8日下午
|
||||
专题36:太平洋俯冲带的演变(1) 主持人:刘俊来 | ||||
14:00-14:15 | S36-O-01 | 东北亚早白垩世裂谷盆地演化与古西太平洋板块俯冲 | 孟庆任 金之钧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 |
14:15-14:30 | S36-O-02 | 跨北太平洋早白垩世大地构造:欧亚大陆东部岩石圈伸展机制与动力学 | 刘俊来 |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14:30-14:45 | S36-O-03 | 夏威夷–帝王岛链的脊–柱相互作用 | 孙卫东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14:45-15:00 | S36-O-04 | 早白垩–渐新世西北太平洋俯冲:左行走滑与洋脊俯冲事件 | 刘恺 |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15:00-15:15 | S36-O-05 | 西北太平洋俯冲带地幔结构的成像新认识 | 吕彦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15:15-15:30 | S36-O-06 | 古太平洋板块早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俯冲演化历史:来自东北中生代火成岩及陆缘增生杂岩的制约 | 李宇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15:30-15:50 | 茶歇 | |||
分会场 9:三楼7号会议室
7月8日下午
|
||||
专题12:亚洲–太平洋地区中晚全新世高分辨率气候变化 主持人:周鑫、晏宏 | ||||
14:00-14:15 | S12-O-01 | 火山如何激发厄尔尼诺 | 刘飞 | 中山大学 |
14:15-14:30 | S12-O-02 | 湿润亚热带地区过去300年来春季低温变化 | 方克艳 | 福建师范大学 |
14:30-14:45 | S12-O-03 | 全新世东亚冬季风与厄尔尼诺活动影响下热带太平洋降水千年尺度上相互作用的探讨 | 董江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
14:45-15:00 | S12-O-04 | 湖光岩玛珥湖过去2000年来的气候变化记录 | 曹建涛 | 同济大学 |
15:00-15:15 | S12-O-05 | 江淮地区高分辨率湖泊沉积物年代学和季风降水变化研究 | 蒋诗威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15:15-15:30 | S12-O-06 | 过去600年以来中国东部地区的极端温度事件 | 周尚蓉 | 中山大学 |
15:30-15:50 | 茶歇 | |||
7月9日 上午 08:30~11:50 | ||||
分会场 1:二楼悦贵厅1号
7月9日上午
|
||||
专题06:晚第四纪高分辨率陆海气候对比:从指标到记录(1) 主持人:谭亮成 | ||||
08:30-08:45 | S06-O-01 | 海因里希冰阶4的记录对比和动力学机制 (邀请报告) | 程海 | 西安交通大学 |
08:45-09:00 | S06-O-02 | 我国西部黄土记录的西风–季风气候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 李国强 | 兰州大学 |
09:00-09:15 | S06-O-03 | 西藏色林错全新世湖泊演化及冰融水的影响 | 隆浩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
09:15-09:30 | S06-O-04 | 全新世东亚冬季风变化及其与夏季风的关系 | 康树刚 |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
09:30-09:45 | S06-O-05 | The influences of external forcings on decadal climate changes | 宁亮 | 南京师范大学 |
09:45-10:00 | S06-O-06 | Vegetation feedback causes delayed ecosystem response to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during the Holocene | 程军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06:晚第四纪高分辨率陆海气候对比:从指标到记录(2) 主持人:李廷勇 | ||||
10:20-10:35 | S06-O-07 | 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的全球集成研究进展与展望(邀请报告) | 郑景云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10:35-10:50 | S06-O-08 | 全新世西风急流季节变化对中亚干旱区降水的影响 | 周朋 | 北京师范大学 |
10:50-11:05 | S06-O-09 | An annual-resolution stalagmite record of the 4.2 ka event from central China: comparison with the 8.2 ka event | 刘浴辉 |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11:05-11:20 | S06-O-10 | Dust storm outbreak in central Asia after ~3.5 kyr BP | 韩文霞 | 临沂大学 |
11:20-11:35 | S06-O-11 | Role of the summer monsoon variability in the collapse of the Ming Dynasty: evidences from speleothem records | 赵景耀 | 西安交通大学 |
11:35-11:50 | S06-O-12 | EASM-EAWM relation across different time scales | 严蜜 | 南京师范大学 |
分会场 2:二楼悦贵厅2号
7月9日上午
|
||||
专题46:海底观测网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国家需求(1) 主持人:杨守业 | ||||
08:30-08:45 | S46-O-01 | 内陆架泥区动态及其资源环境生态效应:东海海底观测网数据采集需求(邀请报告) | 高抒 | 南京大学 |
08:45-09:00 | S46-O-02 | 亚洲大陆边缘海底峡谷的形态展布及控制因素 | 韩喜彬 |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09:00-09:15 | S46-O-03 | 若干金属稳定同位素对大陆边缘动态氧化还原环境的响应:以大西洋上升流海域与长江口低氧区为例 | 贺治伟 | 同济大学 |
09:15-09:30 | S46-O-04 | Hypoxic effects on the radiocarbon in DIC of the ECS subsurface water(邀请报告) | 范代读 | 同济大学 |
09:30-09:45 | S46-O-05 | 现代黄河三角洲前缘重力沉积叠覆体演化及其对海底观测的启示 | 刘世昊 | 华东师范大学 |
09:45-10:00 | S46-O-06 | 台风条件下浮泥形成过程 | 唐杰平 | 广东海洋大学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46:海底观测网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国家需求(2) 主持人:蔡平河 | ||||
10:20-10:35 | S46-O-07 | 斯里兰卡风和波浪观测数据集(邀请报告) | 王东晓 | 中山大学 |
10:35-10:50 | S46-O-08 | 长江口拦门沙对纵向环流模式和内波激发的影响 | 汪亚平 | 南京大学 |
10:50-11:05 | S46-O-09 | 海底压强与海底加速度的理论关系与可能应用 | 安超 | 上海交通大学 |
11:05-11:20 | S46-O-10 | Carbon and nutrient export from intertidal sand systems elucidated by 224Ra/228Th disequilibria (邀请报告) | 蔡平河 | 厦门大学 |
11:20-11:35 | S46-O-11 | 近海河口区碳源碳汇转换的生物地球化学——以长江口为例 | 翟惟东 | 山东大学 |
11:35-11:50 | S46-O-12 | 长江口–东海陆架浮游生物原位观测初探——挑战与未来 | 王锐 | 同济大学 |
分会场 3:二楼悦贵厅3号
7月9日上午
|
||||
专题19:南海珊瑚礁:过去、现在与将来(1) 主持人:高树基 | ||||
08:30-08:45 | S19-O-01 | 南海三种代表性造礁石珊瑚的群体遗传学研究(邀请报告) | 黄雯 | 广西大学 |
08:45-09:00 | S19-O-02 | 基于数值模拟的珊瑚共生关系多尺度碳循环研究 | 许一 | 华东师范大学 |
09:00-09:15 | S19-O-03 | 珊瑚共生体对自养氮和异养氮的利用及向系统的输出:共性与特性初探 | 盛华夏 | 厦门大学 |
09:15-09:30 | S19-O-04 | 气候变化和富营养化下的近岸珊瑚研究:以海南岛西北部海域为例 | 朱文涛 | 海南大学 |
09:30-09:45 | S19-O-05 | 热驯化增加霜鹿角珊瑚热耐受性 | 俞小鹏 | 广西大学 |
09:45-10:00 | S19-O-06 | 多环芳烃(PAHS)在南海珊瑚礁区大气–海水–珊瑚中的分布、来源和环境行为 | 韩民伟 | 广西大学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19:南海珊瑚礁:过去、现在与将来(2) 主持人:余克服 | ||||
10:20-10:35 | S19-O-07 | 全新世和人类世的南海北部珊瑚岸礁 | 陈天然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10:35-10:50 | S19-O-08 | 西沙群岛琛航岛全新世珊瑚礁的发育过程及其记录的海平面变化 | 马一方 | 广西大学 |
10:50-11:05 | S19-O-09 | 南海化石珊瑚与现代珊瑚的硼同位素体系对比研究 | 陈雪霏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11:05-11:20 | S19-O-10 | 中晚全新世滨珊瑚周期性白化与恢复的新证据 | 王浩 | 广西大学 |
11:20-11:35 | S19-O-11 | 4.2 ka气候事件期间的ENSO变化 | 党少华 | 同济大学 |
11:35-11:50 | S19-O-12 | 南海北部珊瑚记录的中世纪气候异常期ENSO变率 | 江蕾蕾 | 广西大学 |
分会场 4:三楼1号会议室
7月9日上午
|
||||
专题21:南海海洋科学国际合作前景(1) 主持人:戴民汉、刘志飞 | ||||
08:30-08:45 | S21-O-01 | 当前南海形势和未来展望(邀请报告) | 吴士存 | 中国南海研究院 |
08:45-09:00 | S21-O-02 | 印太北部大陆边缘生物泵观测与集成——国际合作需求 | 陈建芳 |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09:00-09:15 | S21-O-03 | 基于国际合作的南海周缘地区的地震观测:实践、成果及思考 | 杨挺 | 南方科技大学 |
09:15-09:30 | S21-O-04 | 南海和周边海域环流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和国际合作需求 | 袁东亮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09:30-09:45 | S21-O-05 | 中国–东盟海洋地震数据平台与研究中心建设 | 栾锡武 |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09:45-10:00 | S21-O-06 | 南海沉积学国际合作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石学法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21:南海海洋科学国际合作前景(2) 主持人:于卫东、刘志飞 | ||||
10:20-10:35 | S21-O-07 | 南海国际法律与国际政治态势的可能发展 (邀请报告) | 傅崐成 | 海南大学 |
10:35-10:50 | S21-O-08 | 西太平洋地区有害赤潮的合作与联合研究 | 王鹏斌 | 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 |
10:50-11:05 | S21-O-09 | 海洋生态系统智慧感知示范 | 张学雷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
11:05-11:20 | S21-O-10 | 印度尼西亚北苏拉威西热带海洋生态系统研究进展与展望 | 杜建国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
11:20-11:35 | S21-O-11 | 中生代末华南大陆边缘构造背景的地质记录——来自巴拉望地块的证据 | 邵磊 | 同济大学 |
11:35-11:50 | S21-O-12 | 菲律宾吕宋岛与菲律宾海板块在新生代的构造亲缘关系:古地磁学和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 赵西西 | 同济大学 |
分会场 5:三楼2号会议室
7月9日上午
|
||||
专题23:有机碳与矿物的相互作用(1) 主持人:王风平 | ||||
08:30-08:45 | S23-O-01 | 粘土矿物–有机质相互作用对有机质生烃的控制 | 蔡进功 | 同济大学 |
08:45-09:00 | S23-O-02 | 芽孢杆菌诱导细胞内外碳酸盐矿物特征及其矿化机制 | 韩作振 | 山东科技大学 |
09:00-09:15 | S23-O-03 | 有机质在天然粘土矿物–有机质复合体中的赋存 | 刘冬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09:15-09:30 | S23-O-04 | 微生物EPS与锰氧化物耦合作用对Ce分配异常形成机制的研究 | 余茜倩 |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09:30-09:45 | S23-O-05 | 火山灰蚀变对海底沉积物碳循环的影响 | 罗敏 | 上海海洋大学 |
09:45-10:00 | S23-O-06 | 深海搬运过程中粘土矿物与有机碳的相互作用(邀请报告) | 刘志飞 | 同济大学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23:有机碳与矿物的相互作用(2) 主持人:董海良 | ||||
10:20-10:35 | S23-O-07 | 铁矿物介导的土壤碳循环:固持与激发效应 (邀请报告) | 余光辉 | 天津大学 |
10:35-10:50 | S23-O-08 | 氧化还原环境中粘土矿物对有机质转化的影响 | 曾强 |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10:50-11:05 | S23-O-09 | 胞外聚合物来源氨基酸在兼性厌氧细菌Enterobacter ludwigii SYB1诱导单水方解石中的选择性吸附 | 赵延洋 | 山东科技大学 |
11:05-11:20 | S23-O-10 | 天然有机质介导的赤铁矿异化还原:暴露晶面{001}和{100}上的界面反应 | 胡世文 | 南方科技大学 |
11:20-11:35 | S23-O-11 | 有机–无机相互作用下的粘土矿物界面属性研究 | 李旭 | 同济大学 |
11:35-11:50 | S23-O-12 | 水钠锰矿与有机酸界面日光电子传递机制 | 叶欢 | 北京大学 |
分会场 6:三楼3号会议室
7月9日上午
|
||||
专题37:西太–东亚岩浆作用的海陆对比(1) 主持人:徐义刚 | ||||
08:30-08:45 | S37-O-01 | 东北亚陆缘沟–弧–盆体系形成的时间与机制:新生代玄武岩成分时空变异制约(邀请报告) | 许文良 | 吉林大学 |
08:45-09:00 | S37-O-02 | 中国东部霞石岩成因:俯冲物质的深部熔融 | 曾罡 | 南京大学 |
09:00-09:15 | S37-O-03 | 地球深部地球化学储库及其成因研究进展 | 李洪颜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09:15-09:30 | S37-O-04 | 东北亚陆缘中生代岩浆作用的空间变异:对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历史与后撤(Rollback)过程的制约 | 唐杰 | 吉林大学 |
09:30-09:45 | S37-O-05 | 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东亚大地幔楔的形成时代 | 马强 |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09:45-10:00 | S37-O-06 | 板块平俯冲与大地幔楔模式的对比:流体–熔体活动及上覆岩石圈响应 | 李忠海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32:大洋岩石圈成因与深部物质循环(4) 主持人: 钟立峰、杨阳 | ||||
10:20-10:35 | S32-O-19 | 海洋多道反射地震成像在洋中脊热液系统成像的应用 | 狄会哲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10:35-10:50 | S32-O-20 | Internal stress in mid-ocean ridge basalts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remanent magnetization of oceanic crust | 韩非 |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10:50-11:05 | S32-O-21 | M值沿Mohns洋中脊的变化 | 张一诺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11:05-11:20 | S32-O-22 | 原位矿物化学揭示新特提斯洋地幔部分熔融过程与冷却速率 | 杨凯 |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11:20-11:35 | S32-O-23 | 全球热点分布与LLSVP空间叠置性再分析 | 党牛 | 成都理工大学 |
11:35-11:50 | S32-O-24 | 近地表复杂性对基于SS前驱波的地幔间断面测定影响 | 王培锋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分会场 7:三楼5号会议室
7月9日上午
|
||||
专题14:南北半球互动以及低纬过程(1) 主持人:周力平 | ||||
08:30-08:45 | S14-O-01 | 南海鱼牙化石钕同位素记录指示上新世暖期北太平洋亚北极垂向通风增强 | 田军 | 同济大学 |
08:45-09:00 | S14-O-02 | 始新世大洋环流特征及其环境效应 | 张彧瑞 | 厦门大学 |
09:00-09:15 | S14-O-03 | 大西洋海盆裂开以来AMOC的演化 | 袁帅 | 北京大学 |
09:15-09:30 | S14-O-04 | 中中新世气候转型期低中纬海洋通风状况的反向变化 | 柳中晖 | 香港大学 |
09:30-09:45 | S14-O-05 | 冰期–间冰期旋回不同阶段南北半球深层水形成情况的差异及其环境意义 | 李科 | 同济大学 |
09:45-10:00 | S14-O-06 | 晚上新世–早更新世南大洋深水环流 | 黄宝琦 | 北京大学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14:南北半球互动以及低纬过程(2) 主持人:田军 | ||||
10:20-10:35 | S14-O-07 | 有孔虫钠钙比值指示海水钙离子浓度在过去一千六百万年持续下降 | 周晓理 | 同济大学 |
10:35-10:50 | S14-O-08 | Enhanced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gyre circulation during late Holocene cool intervals | 张彦成 | 中山大学 |
10:50-11:05 | S14-O-09 | 晚更新世以来印尼穿越流在东印度洋的热传输过程 | 丁旋 |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11:05-11:20 | S14-O-10 | 沉积物颜色比值作为生物硅新指标:重建智利岸外生产力在冰期旋回上的变化 | 李琛 | 同济大学 |
11:20-11:35 | S14-O-11 | 东特提斯洋在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恢复过程中的碳汇作用 | 姜仕军 | 河海大学 |
11:35-11:50 | S14-O-12 | 北极冰盖增强期间太平洋深水环流的变化 | 冯华 | 同济大学 |
分会场 8:三楼6号会议室
7月9日上午
|
||||
专题04:温室气候地球轨道力驱动的水文循环与数值模拟(1) 主持人:吴怀春、黄永建 | ||||
08:30-08:45 | S04-O-01 | 2.5亿年以来全球水循环和干旱区演变 | 胡永云 | 北京大学 |
08:45-09:00 | S04-O-02 | 早侏罗世大洋缺氧事件碳循环扰动在塔里木盆地中的记录 | 邱若原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09:00-09:15 | S04-O-03 | 千年尺度气候事件低纬度来源及其解释机制 | 张治锋 |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09:15-09:30 | S04-O-04 | 过去2.5亿年以来ENSO强度的演化 | 李想 | 北京大学 |
09:30-09:45 | S04-O-05 | 早白垩世辽北秀水盆地湖相年纹层记录与太阳活动周期 | 田兴 |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09:45-10:00 | S04-O-06 | 白垩纪早Aptian期张掖黑色页岩揭示的气候岁差驱动 | 谢琴 | 福建师范大学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04:温室气候地球轨道力驱动的水文循环与数值模拟(2) 主持人:胡永云 | ||||
10:20-10:35 | S04-O-07 | 晚白垩世至古新世东亚中纬度陆地气候变化——来自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的记录 | 高远 |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10:35-10:50 | S04-O-08 | 全球煤分布的定量气候模型——基于气候模拟的研究 | 包秀娟 | 北京大学 |
10:50-11:05 | S04-O-09 | 轨道驱动的中三叠世温室气候变化——来自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的地质证据 | 褚润健 |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11:05-11:20 | S04-O-10 | PETM期间北海盆地在天文信号驱动下的大规模陆源碎屑输入 | 金思敏 |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11:20-11:35 | S04-O-11 | Remote sensing for dryness monitoring and impact evaluation | Abdul Ghaffar | 中国海洋大学 |
11:35-11:50 | S04-O-12 | 末次间冰期以来轨道尺度东亚春季沙尘循环的瞬变模拟研究 | 李新周 |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
分会场 9:三楼7号会议室
7月9日上午
|
||||
专题27:水生关键带有机碳循环过程:从分子水平到全球尺度(1) 主持人:姚鹏 | ||||
08:30-08:45 | S27-O-01 | 东亚大陆边缘百年来有机碳埋藏的纬度差异及响应 | 胡利民 | 中国海洋大学 |
08:45-09:00 | S27-O-02 | 峡湾沉积有机碳特征的纬度梯度规律 | 崔行骞 | 上海交通大学 |
09:00-09:15 | S27-O-03 | 有机碳在河流–河口–边缘海连续体输运过程中的演化和埋藏效应 | 赵彬 | 中国海洋大学 |
09:15-09:30 | S27-O-04 | 我国东部陆架边缘海黑碳“源–汇”的研究进展 | 方引 | 上海海洋大学 |
09:30-09:45 | S27-O-05 | 我国边缘海陆源有机质的年龄特征及其埋藏效率 | 于蒙 | 中国海洋大学 |
09:45-10:00 | S27-O-06 | Export and burial of terrestrial organic carbon in the coastal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during the last century | 韦兵兵 | 同济大学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43:地震孕震、地震活动与地震灾害(1) 主持人:罗纲、柳畅 | ||||
10:20-10:35 | S43-O-01 | 美西1700年Mw 9 Cascadia地震及岩石圈应力演化(邀请报告) | 胡岩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10:35-10:50 | S43-O-02 | 强震孕育、发生及其复发循环过程的数值模拟:对地震灾害预测的启示 | 朱守彪 |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
10:50-11:05 | S43-O-03 | 地震震后形变及对地表地质灾害影响的模拟分析 | 孙玉军 | 中国地质科学院 |
11:05-11:20 | S43-O-04 | 一个疑似地表工程建设诱发的极浅源地震——2016年8月11日Mw 4.1垫江地震 | 钱韵衣 | 南方科技大学 |
11:20-11:35 | S43-O-05 | 活动造山带前缘断层行为模式的砂箱模拟研究 | 孙闯 | 中山大学 |
11:35-11:50 | S43-O-06 | Source model for buried thrust-dominated earthquakes using partial insar displacements: the 2018 Lombok, Indonesia, earthquake sequence | 王晓航 | 武汉大学 |
分会场 10:三楼8号会议室
7月9日上午
|
||||
专题22:深海盆洋陆相互作用:环流、沉积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5) 主持人:曹知勉 | ||||
08:30-08:45 | S22-O-25 | 基于BGC-Argo的南海海盆净群落生产力和群落呼吸研究(邀请报告) | 黄邦钦 | 厦门大学 |
08:45-09:00 | S22-O-26 | Nutrient limitation of 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 across the oligotrophic western North Pacific Ocean | 史大林 | 厦门大学 |
09:00-09:15 | S22-O-27 | 南海不同水层溶解有机物光化学活性及其对微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研究 | 宋贵生 | 天津大学 |
09:15-09:30 | S22-O-28 | Tidal-driven 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 and its influences on the carbonate system of a coastal coral reef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 江宗培 | 浙江大学 |
09:30-09:45 | S22-O-29 | 南海北部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氧碳同位素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全球环境变化意义 | 张靖雯 | 同济大学 |
09:45-10:00 | S22-O-30 | 从海洋有机碳到干酪根——打通“最后1公里”? | 焦念志 | 厦门大学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47:华夏山水的由来(三) 主持人:周忠和 | ||||
10:20-10:35 | S47-O-01 | 青藏高原的来历 | 赵俊猛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
10:35-10:50 | S47-O-02 | 黄河中游的演化 | 潘保田 | 兰州大学 |
10:50-11:05 | S47-O-03 | 长江三角洲的演变 | 范代读 | 同济大学 |
11:05-11:20 | S47-O-04 | 西沙群岛的由来 | 吴时国 |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
11:20-11:35 | S47-O-05 | 桂林山水甲天下 | 袁道先 | 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
11:35-11:50 | S47-O-06 | 南海演义 | 汪品先 | 同济大学 |
7月9日 下午14:00~15:30 | ||||
分会场 1:二楼悦贵厅1号
7月9日下午
|
||||
专题48:丝绸之路文明演化与环境变化(2) 主持人:董广辉 | ||||
14:00-14:15 | S48-O-07 | 欧亚草原东段古代人地关系初步研究 (邀请报告) | 贾鑫 | 南京师范大学 |
14:15-14:30 | S48-O-08 | 伊朗东北部BORJ遗址出土铜石并用–青铜时代植物遗存分析 | 孙炳桂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14:30-14:45 | S48-O-09 | 气候变化对古丝绸之路中段交通路线变迁的可能影响 | 王海鹏 |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
14:45-15:00 | S48-O-10 | 青藏高原早期交流路线的重建及演变研究 | 侯光良 | 青海师范大学 |
15:00-15:15 | S48-O-11 | “丝路遗珠”——光与水如何影响柴达木盆地文明演化 | 李腾 | 广州大学 |
15:15-15:30 | S48-O-12 | 汶川堰塞湖促进了中华文明由黄河上游向长江上游的迁移 | 范念念 | 四川大学 |
15:30-15:50 | 茶歇 | |||
分会场 2:二楼悦贵厅2号
7月9日下午
|
||||
专题08:三角洲环境演变: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2) 主持人:余凤玲 | ||||
14:00-14:15 | S08-O-07 | 潮汕平原InSAR地表形变特征及其自然和人类活动驱动解析 | 黄昭权 | 厦门大学 |
14:15-14:30 | S08-O-08 | 从微体化石记录识别长江口外全新世水团 相互作用 | 赵宝成 |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
14:30-14:45 | S08-O-09 | 珠江河口全新世以来的有孔虫氧同位素记录及其对海平面变化和降水作用的指示 | 吴月琴 | 中山大学 |
14:45-15:00 | S08-O-10 | Hydroclimate-ecological-human reconstruction of the Holocene Nile Delta: insights from organic geochemical records in MZ-1 sediment core | 张帆 | 南方科技大学 |
15:00-15:15 | S08-O-11 | 尼罗河三角洲早期人类活动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赵小双 | 华东师范大学 |
15:15-15:30 | S08-O-12 | 早全新世以来良渚地区地貌环境演化 | 杨青 | 云南大学 |
15:30-15:50 | 茶歇 | |||
分会场 3:二楼悦贵厅3号
7月9日下午
|
||||
专题19:南海珊瑚礁:过去、现在与将来(3) 主持人:邓文锋 | ||||
14:00-14:15 | S19-O-13 | 南海深水珊瑚特征及发育演化模式 | 张斌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14:15-14:30 | S19-O-14 | 东沙海区的泥火山与深水珊瑚 | 阎贫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14:30-14:45 | S19-O-15 | 南海陵水冷水珊瑚礁的发现 | 陈端新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14:45-15:00 | S19-O-16 | 南沙群岛珊瑚礁科学深钻“南科1”井的新生代记录 | 黎刚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15:00-15:15 | S19-O-17 | 珊瑚礁碳酸盐地层87Sr/86Sr重建近2000万年的海平面下降事件 | 杨洋 | 广西大学 |
15:15-15:30 | S19-O-18 | 西沙群岛琛科2井块状白云岩的演化序列及环境意义 | 王瑞 | 广西大学 |
15:30-15:50 | 茶歇 | |||
分会场 4:三楼1号会议室
7月9日下午
|
||||
专题10:深海沉积与全球变化(4)主持人:石学法 | ||||
14:00-14:15 | S10-O-19 | 北大西洋沉积物中化石磁小体的古环境意义及其定量化方法的优化 | 何况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14:15-14:30 | S10-O-20 | Sea-surface and near-surface temperature changes of the northern NW Atlantic Ocean during the last 40 ka based on the lipid biomarker TEX86 and RI-OH proxies | Rashid Harunur | 上海海洋大学 |
14:30-14:45 | S10-O-21 | Paleoenvironmental dynamicity and paleo-vegetation reconstruction using deep oceanic micro-charcoalsize-class and morphotypes | 罗传秀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14:45-15:00 | S10-O-22 | Determining the depth habitat of the planktic foraminifera Dentoglobigerina altispira in the eastern Arabian Sea for the middle Miocene | 邹世娴 | 厦门大学 |
15:00-15:15 | S10-O-23 | 南海北部IODP 367航次U1499B站位晚渐新世至中新世有孔虫组合变化及其古环境意义 | 胡哲 | 北京大学 |
15:15-15:30 | S10-O-24 | 南海东北部晚中新世–第四纪沉积层序对构造和气候变化的响应 | 王星星 |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15:30-15:50 | 茶歇 | |||
分会场 5:三楼2号会议室
7月9日下午
|
||||
专题34:比较行星学(1) 主持人:胡永云、孔大力 | ||||
14:00-14:15 | S34-O-01 | 行星物质来源的同位素制约 (邀请报告) | 秦礼萍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14:15-14:30 | S34-O-02 | 潮汐耦合一阶对流:对月壳不对称结构的解释 | 张懿卓 | 北京大学 |
14:30-14:45 | S34-O-03 | 太阳系天体运动的长期演化研究 | 唐凯 |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
14:45-15:00 | S34-O-04 | 超快速自转小行星在YORP效应作用下的动力学演化研究 | 胡寿村 |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
15:00-15:15 | S34-O-05 | 类地行星的热力学演化与动力学机制思考 | 唐春安 | 大连理工大学 |
15:15-15:30 | S34-O-06 | 由流变学和内部生热约束的月幔对流:对月海玄武岩形成的参数探索 | 章文博 | 北京大学 |
15:30-15:50 | 茶歇 | |||
分会场 6:三楼3号会议室
7月9日下午
|
||||
河口海岸地质资源暨长三角青年论坛 | ||||
分会场 7:三楼5号会议室
7月9日下午
|
||||
专题26:深海极端环境下的生命:从冷泉、热液到深部生物圈(1) 主持人:张锐 | ||||
14:00-14:15 | S26-O-01 | 高静水压下的生命过程、元素循环与生命边界(邀请报告) | 肖湘 | 上海交通大学 |
14:15-14:30 | S26-O-02 | 同位素解析深海极端生态系统甲基汞的来源 | 孙若愚 | 天津大学 |
14:30-14:45 | S26-O-03 | 深海极端环境下的脱卤球菌纲微生物 | 杨毅 |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14:45-15:00 | S26-O-04 | 世界最深海底的新型绿弯菌基因组揭示其适应深海环境的代谢策略 | 刘如龙 | 上海海洋大学 |
15:00-15:15 | S26-O-05 | 深海热液区优势化能自养菌氢/硫氧化驱动的固碳机制研究 | 姜丽晶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
15:15-15:30 | S26-O-06 | 基于高通量测序研究柴达木盆地马海盐湖微生物多样性 | 谢凌璐 | 北京大学 |
15:30-15:50 | 茶歇 | |||
分会场 8:三楼6号会议室
7月9日下午
|
||||
专题36:太平洋俯冲带的演变(2) 主持人:孟庆任 | ||||
14:00-14:15 | S36-O-07 | 华南晚中生代周期性伸展与太平洋俯冲带演化 | 褚扬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14:15-14:30 | S36-O-08 | 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与长江中下游中生代岩浆作用 | 陈龙 | 中国海洋大学 |
14:30-14:45 | S36-O-09 | 平板俯冲后的板片拆沉与板片后撤:华南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对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响应 | 戴黎明 | 中国海洋大学 |
14:45-15:00 | S36-O-10 | 南海北部盆地基底特征及对华南大陆东南缘中生代构造性质的启示 | 崔宇驰 | 同济大学 |
15:00-15:15 | S36-O-11 | 西太平洋卡罗琳洋底高原俯冲系统的构造演化 | 董冬冬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15:15-15:30 | S36-O-12 | 大洋高原在俯冲带重组中的作用:二维热–力学模拟 | 颜智勇 | 华中科技大学 |
15:30-15:50 | 茶歇 | |||
分会场 9:三楼7号会议室
7月9日下午
|
||||
专题43:地震孕震、地震活动与地震灾害(2) 主持人:罗纲、柳畅 | ||||
14:00-14:15 | S43-O-07 | 2008年汶川大地震孕震、同震及震后变形全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其动力学启示 | 胡才博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14:15-14:30 | S43-O-08 | 基于库仑速率状态模型模拟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活动性时空特征 | 贾科 | 西北工业大学 |
14:30-14:45 | S43-O-09 | |||
14:45-15:00 | S43-O-10 | 青藏高原东部是否存在地壳流?来自有限元数值模拟及大地测量数据的启示 | 尹力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15:00-15:15 | S43-O-11 | 华北地震活动有限元数值模拟初步结果 | 张琦 | 武汉大学 |
15:15-15:30 | S43-O-12 | 一种确定震后形变机制的联合模型:以2017年伊朗达尔班迪汗Mw 7.3地震为例 | 赵雄 | 武汉大学 |
15:30-15:50 | 茶歇 | |||
7月10日 上午 08:30~11:50 | ||||
分会场 1:二楼悦贵厅1号
7月10日上午
|
||||
专题06:晚第四纪高分辨率陆海气候对比:从指标到记录(3) 主持人:蔡演军 | ||||
08:30-08:45 | S06-O-13 | 岸边地质证据揭示的副热带东亚末次冰消期以来水文气候及可能成因(邀请报告) | 徐海 | 天津大学 |
08:45-09:00 | S06-O-14 | 年层石笋记录的华北倒三冰消期气候突变事件 | 段武辉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09:00-09:15 | S06-O-15 | 华北过去13万年石笋碳/氧同位素记录 | 李云霞 | 湖南师范大学 |
09:15-09:30 | S06-O-16 | 长江中下游地区末次冰期千年尺度干湿变化的石笋多指标记录 | 陈仕涛 | 南京师范大学 |
09:30-09:45 | S06-O-17 | 西风区石笋氧同位素记录揭示的全新世东亚夏季风与西风相互作用过程 | 张肖剑 | 南京大学 |
09:45-10:00 | S06-O-18 | 南海西北部晚第四纪环境变化:来自硅藻的记录 | 张金鹏 |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06:晚第四纪高分辨率陆海气候对比:从指标到记录(4)主持人:陈仕涛 | ||||
10:20-10:35 | S06-O-19 | 鄂西地区大气降水氧同位素的时空演化:对古气候和古高程重建的启示(邀请报告) | 胡超涌 |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10:35-10:50 | S06-O-20 | 过去300年中国西南与东部地区雨季始期变化特征的比较研究 | 郝志新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10:50-11:05 | S06-O-21 | 中世纪–小冰期过渡期东亚夏季风快速衰退研究 | 蓝江湖 |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
11:05-11:20 | S06-O-22 | 中国西南地区高分辨率石笋记录的全新世季风气候演化及突变事件 | 李彦祯 |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11:20-11:35 | S06-O-23 | 渤海海岸全新世沉积物光释光年代学研究 | 李琰 |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11:35-11:50 | S06-O-24 | 茅尾海–钦州湾表层沉积物孢粉分布特征及其动力传播路径 | 郝秀东 | 南宁师范大学 |
分会场 2:二楼悦贵厅2号
7月10日上午
|
||||
专题46:海底观测网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国家需求(3) 主持人:吴自银 | ||||
08:30-08:45 | S46-O-22 | 海岸带陆海多要素地质环境监测系统构建及应用(邀请报告) | 印萍 |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08:45-09:00 | S46-O-23 | 《中国海海洋地质系列图》研编 | 吴自银 |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09:00-09:15 | S46-O-24 | 海底地下水排放在红树林–海湾系统中的地球化学影响 | 王桂芝 | 厦门大学 |
09:15-09:30 | S46-O-25 | 珠江流域及南海北部沉积环境中239,240Pu、237Np、241Am的分布迁移特征 | 刘志勇 | 苏州大学 |
09:30-09:45 | S46-O-26 | 闽江口–台湾海峡北部物质输运的季节性变化 | 王爱军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
09:45-10:00 | S46-O-27 | 悬沙层化影响下的河口湍流混合 | 涂俊彪 | 同济大学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46:海底观测网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国家需求(4) 主持人:周怀阳、汪亚平、李朝晖 | ||||
10:20-10:30 | S46-O-13 | 基于高光谱激光雷达的深海矿石目标分类方法研究 | 田汶鑫 |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10:30-10:40 | S46-O-14 | 中国周边海域海底地理实体命名研究 | 赵荻能 |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10:40-10:50 | S46-O-15 | 河流淡水对东海环流及陆架水交换的影响 | 吴瑞明 | 华东师范大学 |
10:50-11:00 | S46-O-16 | 冬季风暴驱动下北黄海的物质跨锋面输运 | 石勇 | 南京大学 |
11:00-11:10 | S46-O-17 | 风场对夏季长江口低氧发育的影响研究 | 吴伊婧 | 同济大学 |
11:10-11:20 | S46-O-18 | 长江及其河口三角洲对流域水沙变化和风暴事件响应过程的探讨 | 杨海飞 | 华东师范大学 |
11:20-11:30 | S46-O-19 | 中国东部海岸台风活动的“2-ka转变” | 杨阳 | 南京师范大学 |
11:30-11:40 | S46-O-20 | 洪水驱动下长江陆源颗粒有机碳由陆向海输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制约机制 | 孙学诗 | 复旦大学 |
11:40-11:50 | S46-O-21 | 长江口水体混合过程中锂同位素行为 | 杨承帆 | 同济大学 |
分会场 3:二楼悦贵厅3号
7月10日上午
|
||||
专题15:极地多时空尺度冰–海–气相互作用(1) 主持人: 程晓、刘勇勤 | ||||
08:30-08:45 | S15-O-01 | 北极冬季海冰变化与大气强迫(邀请报告) | 刘忠方 | 同济大学 |
08:45-09:00 | S15-O-02 | 海冰消退驱动北冰洋过去三十年贫营养化的趋势 | 庄燕培 |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09:00-09:15 | S15-O-03 | 生长季内楚科奇海持续的高初级生产力机制研究 | 郑字佳 | 天津大学 |
09:15-09:30 | S15-O-04 | 地震海洋学及其在极地海域的应用展望 | 宋海斌 | 同济大学 |
09:30-09:45 | S15-O-05 | 北大西洋副极地热量和淡水量输送特征与机制(邀请报告) | 李非栗 | 厦门大学 |
09:45-10:00 | S15-O-06 | 利用Landsat序列影像检测北极苔原区湖泊热喀斯特地貌的景观动态 | 陈雅婷 | 北京师范大学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15:极地多时空尺度冰–海–气相互作用(2) 主持人:陈显尧、王汝建 | ||||
10:20-10:35 | S15-O-07 | 50万年以来欧亚冰盖发育历史 | 肖文申 | 同济大学 |
10:35-10:50 | S15-O-08 | 末次间冰期以来东西伯利亚冰盖扩张 | 叶黎明 |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10:50-11:05 | S15-O-09 | 西北冰洋冰筏碎屑指示的MIS 5以来冰盖和洋流的演化历史 | 章陶亮 | 上海交通大学 |
11:05-11:20 | S15-O-10 | 西北冰洋门捷列夫脊晚更新世的淡水事件 | 赵嵩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
11:20-11:35 | S15-O-11 | 南极雪冰记录的大气氧化环境变化特征:硝酸盐稳定同位素证据(邀请报告) | 史贵涛 | 华东师范大学 |
11:35-11:50 | S15-O-12 | 南极中山站至Dome A断面雪冰中难熔黑碳(RBC)空间变化特征研究 | 吴广美 | 华东师范大学 |
分会场 4:三楼1号会议室
7月10日上午
|
||||
专题33:俯冲带变形、地震与岩浆活动过程的地球动力学机制(1) 主持人:高翔 | ||||
08:30-08:45 | S33-O-01 | 俯冲带大洋软流圈结构与大地震 | 范建柯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08:45-09:00 | S33-O-02 | 西北太平洋俯冲带及其深震活动(邀请报告) | 陈棋福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09:00-09:15 | S33-O-03 | 东印尼班达海弧前大型走滑断裂的形成机制与大地震风险 | 杨晓东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09:15-09:30 | S33-O-04 | 双地震带上层地震活动的热–岩石学机制 | 桂州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09:30-09:45 | S33-O-05 | 西北太平洋海沟洋侧高热流异常及其对俯冲洋壳内水热循环的指示 | 宋子龙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09:45-10:00 | S33-O-06 | 基于三维格林函数的近海沟地震震源参数全波形反演 | 钱韵衣 | 南方科技大学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33:俯冲带变形、地震与岩浆活动过程的地球动力学机制(2) 主持人:张帆 | ||||
10:20-10:35 | S33-O-07 | 俯冲断层浅部结构及其对俯冲带大地震潜力的指示 | 高翔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10:35-10:50 | S33-O-08 | 从地表震后形变到地球深部岩石物性的量化 (邀请报告) | 邱强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10:50-11:05 | S33-O-09 | 加勒比海波多黎各俯冲带海啸风险评估 | 李奕志 | 南方科技大学 |
11:05-11:20 | S33-O-10 | 北印度洋莫克兰俯冲带地震和海啸特性研究 | 陈占营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11:20-11:35 | S33-O-11 | 马尼拉俯冲带北部增生楔前缘构造变形对南海减薄陆壳和洋壳俯冲的响应 | 高金尉 |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
11:35-11:50 | S33-O-12 | 马里亚纳俯冲起始条件下的弧后扩张的动力学模拟 | 程子华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分会场 5:三楼2号会议室
7月10日上午
|
||||
专题35:南海未来大洋钻探的建议/科学问题与目标(1) 主持人:李春峰、姚永坚 | ||||
08:30-08:45 | S35-O-01 | IODP近5年来构造与地球动力学领域重要进展 | 丁巍伟 赵阳慧 |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08:45-09:00 | S35-O-02 | 巽他陆架大洋钻探站位调查的研究设想 (邀请报告) | 马鹏飞 | 同济大学 |
09:00-09:15 | S35-O-03 | 南海中北部陆缘洋陆过渡带建造与破裂机制研究 | 张翠梅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09:15-09:30 | S35-O-04 | 再钻南海洋陆转换带 | 雷超 |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09:30-09:45 | S35-O-05 | 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南海西南次海盆地壳精细结构 | 王利杰 |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09:45-10:00 | S35-O-06 | 南海陆缘张–破裂之共轭陆缘钻探建议 | 孙珍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35:南海未来大洋钻探的建议/科学问题与目标(2) 主持人:丁巍伟、孙珍 | ||||
10:20-10:35 | S35-O-07 | 西太平洋地球动力学问题与未来大洋钻探目标 | 李春峰 | 浙江大学 |
10:35-10:50 | S35-O-08 | 花东海盆大洋钻探的科学意义(邀请报告) | 钟广法 | 同济大学 |
10:50-11:05 | S35-O-09 | 年轻大洋板块如何俯冲于年老大洋板块之下? | 章露露 | 浙江大学 |
11:05-11:20 | S35-O-10 | 绿片岩相糜棱岩记录南海陆缘基底演化历史 | 孙李恒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11:20-11:35 | S35-O-11 | 南海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构造特征及成因探讨 | 徐子英 |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11:35-11:50 | S35-O-12 | 南海西南缘走滑断裂带深部动力过程 | 姚永坚 |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分会场 6:三楼3号会议室
7月10日上午
|
||||
专题37:西太–东亚岩浆作用的海陆对比(2) 主持人:许文良 | ||||
08:30-08:45 | S37-O-07 | 青藏高原碰撞诱发新生代西太平洋板块俯冲 (邀请报告) | 孙卫东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08:45-09:00 | S37-O-08 | 伊泽奈崎–太平洋洋脊俯冲作用的恢复:东北亚陆缘新生代埃达克质岩浆作用的时空特征证据 | 王枫 | 吉林大学 |
09:00-09:15 | S37-O-09 | 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岛弧早期奄美盆地玄武岩独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李贺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09:15-09:30 | S37-O-10 | 东南亚环形俯冲系统的地幔柱活动及其岩浆响应 | 黄小龙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09:30-09:45 | S37-O-11 | 南海洋壳玄武岩地球化学组成记录了陆弧基底背景下的洋–陆转换过程 | 俞恂 | 同济大学 |
09:45-10:00 | S37-O-12 | 高温高压下利蛇纹石的弹性性质:对俯冲带及岛弧岩浆中水含量的启示 | 邓忻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42:深层和非常规资源:地球科学和工程问题(1) 主持人:赵峦啸、张丰收 | ||||
10:20-10:35 | S42-O-01 | 东海秋月构造OBN数据多参数反演与成像 (邀请报告) | 刘玉柱 | 同济大学 |
10:35-10:50 | S42-O-02 | |||
10:50-11:05 | S42-O-03 | 基于拟柱体孔隙的港湾–潟湖效应通用饱和度模型 | 朱林奇 |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
11:05-11:20 | S42-O-04 | 面向断溶体储层的波形反演速度建模方法研究 | 王自颖 |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
11:20-11:35 | S42-O-05 | 六分量背景噪声横向高分辨率成像的数值研究 | 汤乐 | 南方科技大学 |
11:35-11:50 | S42-O-06 | 成熟度定量约束的有机质页岩油气储层地震岩石物理模型 | 朱津琬 | 同济大学 |
分会场 7:三楼5号会议室
7月10日上午
|
||||
专题14:南北半球互动以及低纬过程(3) 主持人:丁璇 | ||||
08:30-08:45 | S14-O-13 | 晚中新世C4植被扩张与大气pCO2的关系 | 汪镇 | 同济大学 |
08:45-09:00 | S14-O-14 | 孢粉证据反映了中国东南沿海MIS 5晚期以来的古气候演化 | 戴璐 | 宁波大学 |
09:00-09:15 | S14-O-15 | Intensified climate deterioration in the south-eastern Asian Monsoon domain inferred from a high-resolution pollen record highlights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culmination | 马婷 | 北京师范大学 |
09:15-09:30 | S14-O-16 | 美国Bryce峡谷始新世Claron组古土壤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 周声芳 | 福建师范大学 |
09:30-09:45 | S14-O-17 | 南大洋控制冰期南北半球的协同储碳机制 | 杜金龙 | 同济大学 |
09:45-10:00 | S14-O-18 | 末次冰期以来黑潮演化诱发的高低纬热量传输的变化 | 董良 | 上海交通大学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14:南北半球互动以及低纬过程(4) 主持人:黄宝琦 | ||||
10:20-10:35 | S14-O-19 | 晚第四纪以来高低纬气候体系在北太平洋地区的响应机制研究 | 仲义 | 南方科技大学 |
10:35-10:50 | S14-O-20 | Insolation forcing of northern hemisphere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late Pliocene | 高鹏 | 兰州大学 |
10:50-11:05 | S14-O-21 | 晚中新世低大气pCO2下暖室气候成因机制的数值模拟 | 魏思华 | 同济大学 |
11:05-11:20 | S14-O-22 | Late Miocene-pliocene Asian Summer Monsoon variability linked to both tropical Pacific temperature and Walker Circulation | 王梦媛 | 中山大学 |
11:20-11:35 | S14-O-23 | Indo-Pacific hydroclimate in response to changes of the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discrepancy on precession and obliquity bands over the last 410 kyr | 张鹏 | 西北大学 |
11:35-11:50 | S14-O-24 | 深海锰结核记录晚中新世以来亚洲内陆干旱化 | 蒋晓东 | 南方科技大学 |
分会场 8:三楼6号会议室
7月10日上午
|
||||
专题17:深水沉积的源–汇过程及其能源–环境效应(1) 主持人:解习农、龚承林 | ||||
08:30-08:45 | S17-O-01 | 全球典型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源汇过程对比 (邀请报告) | 吴时国 |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
08:45-09:00 | S17-O-02 | 珠江口盆地晚渐新世陆架边缘三角洲及共生斜坡扇体系的沉积结构和源–汇过程 | 张曼莉 |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09:00-09:15 | S17-O-03 | 与硅质软泥成岩作用有关的大型海底滑坡——以澳大利亚西北缘为例 | 吴南 | 同济大学 |
09:15-09:30 | S17-O-04 | 孟加拉湾东缘深水沉积体系特征与成因探讨 | 范国章 | 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 |
09:30-09:45 | S17-O-05 | 珠江海底峡谷系统的地貌–沉积充填特征及控制因素 | 黄蝌 | 同济大学 |
09:45-10:00 | S17-O-06 | Flow processe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urbidity flows and bottom currents in sinuous unidirectionally migrating channels: an example from the Oligocene channels in the Rovuma Basin, offshore Mozambique | 陈宇航 | 西安石油大学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17:深水沉积的源–汇过程及其能源–环境效应(2) 主持人:林畅松、吴时国 | ||||
10:20-10:35 | S17-O-07 | 碎屑锆石对南海周缘河流演化的记录:从大陆边缘至深海盆地(邀请报告) | 曹立成 |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10:35-10:50 | S17-O-08 | 陆架边缘三角洲–海底扇的源–汇耦合及其控砂作用与成因机制 | 龚承林 |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
10:50-11:05 | S17-O-09 | 深水盆地拆离断层发育与区域源汇系统转变 | 雷超 |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11:05-11:20 | S17-O-10 | 高频湖平面变化下浅水漫湖沉积特征与砂体叠置模式 | 纪友亮 |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
11:20-11:35 | S17-O-11 | 渤中凹陷南部东营组重力流沉积对池状微地貌的充填响应 | 李东伟 |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
11:35-11:50 | S17-O-12 |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纪巨型湖相洪水型浊积岩体系 | 陈鹏 |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
分会场 9:三楼7号会议室
7月10日上午
|
||||
专题27:水生关键带有机碳循环过程:从分子水平到全球尺度(2) 主持人:冯晓娟 | ||||
08:30-08:45 | S27-O-7 | 有机分子指标:海洋生态系统的“告密者” | 沈渊 | 厦门大学 |
08:45-09:00 | S27-O-8 | 澜沧江溶解性陆源有机质组成的空间演变规律 | 刘婷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09:00-09:15 | S27-O-9 | 基于高分辨质谱的天然有机质研究 | 戚羽霖 | 天津大学 |
09:15-09:30 | S27-O-10 | 分子水平解析河口陆源溶解有机质来源与迁移转化 | 鲍红艳 | 厦门大学 |
09:30-09:45 | S27-O-11 | Seasonal variations in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composition and processing in a eutrophic, semi-enclosed bay in southeaster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carbon cycling | 赵辰 | 浙江大学 |
09:45-10:00 | S27-O-12 | 典型海洋环境活性有机碳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比较研究 | 唐甜甜 | 厦门大学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27:水生关键带有机碳循环过程:从分子水平到全球尺度(3) 主持人:何伟 | ||||
10:20-10:35 | S27-O-13 | HCO3-Ca型地表水生物泵的碳施肥及其碳增汇和富营养化缓解效应 | 刘再华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10:35-10:50 | S27-O-14 | 河流水系“MORE-DOC”模型构建与应用 | 晏维金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10:50-11:05 | S27-O-15 | 湿地有机碳来源、周转及其与硅铁循环的关系研究 | 宋照亮 | 天津大学 |
11:05-11:20 | S27-O-16 | 山地水体溶解性有机碳对温度和营养的响应 | 王建军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
11:20-11:35 | S27-O-17 | 沉积物中溶解性有机质的形态结构对微生物群落的响应研究 | 李帅东 | 南京师范大学 |
11:35-11:50 | S27-O-18 | 超深渊微生物的高压适应策略及其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机制 | 刘吉文 | 中国海洋大学 |
分会场 10:三楼8号会议室
7月10日上午
|
||||
专题29:海底流体活动的现代过程与地质记录(1) 主持人:冯东 | ||||
08:30-08:45 | S29-O-01 | 海底冷泉系统烟囱状碳酸盐岩形成过程中镁同位素行为研究(邀请报告) | 金梦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08:45-09:00 | S29-O-02 | 硫同位素对冷泉碳酸盐与黄铁矿共生机制的约束 | 陈婷婷 | 中山大学 |
09:00-09:15 | S29-O-03 | 海马冷泉碳酸盐岩中新发现的两种古菌型羟基植烷甘油单醚和甘油醚与醇之间的成岩转化研究 | 许兰芳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09:15-09:30 | S29-O-04 | 冲绳海槽中段冷泉流体在浅层沉积物中的迁移与转化研究 | 徐翠玲 |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09:30-09:45 | S29-O-05 | 安达曼海6 Ma以来古甲烷渗漏事件的底栖有孔虫记录 | 岑越 |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09:45-10:00 | S29-O-06 | 海底冷泉孔隙水硫酸根氧硫同位素组成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 宫尚桂 | 上海海洋大学 |
10:00-10:20 | 茶歇 | |||
专题29:海底流体活动的现代过程与地质记录(2) 主持人:王宏斌 | ||||
10:20-10:35 | S29-O-07 | 南海北部垂向和横向超压流体交互运移系统 (邀请报告) | 孙启良 |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10:35-10:50 | S29-O-08 | 南海珠江口盆地番禺隆起区气烟囱形成过程的数值模拟 | 王庆 |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10:50-11:05 | S29-O-09 | 海底泥火山形成机制研究 | 万志峰 | 中山大学 |
11:05-11:20 | S29-O-10 | 冷泉系统的地球物理定量研究进展及展望 | 张锟 | 同济大学 |
11:20-11:35 | S29-O-11 |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冷泉发育区渗漏型天然气水合物运聚成藏控制机理 | 张伟 |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11:35-11:50 | S29-O-12 |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近期活动水合物系统地质因素研究 | 靳佳澎 |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
7月10日 下午14:00~15:30 | ||||
分会场 2:二楼悦贵厅2号
7月10日下午
|
||||
专题46:海底观测网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国家需求(5) 主持人:李风华、王海黎、谢晓辉 | ||||
14:00-14:10 | S46-O-28 | 缺氧对长江口沉积物–水界面铁和磷交换的影响 | 林忠亮 | 厦门大学 |
14:10-14:20 | S46-O-29 | 长江口咸淡水界面放射成因锶同位素行为 | 连尔刚 | 同济大学 |
14:20-14:30 | S46-O-30 | Winter mixing sparks incineration of sedimentary organic carbon in the major mud wedge system of the East China Sea | 魏琳 | 厦门大学 |
14:30-14:40 | S46-O-31 | 高精度原位拉曼技术厘定中新世西北太平洋俯冲作用下软流圈来源的二氧化碳流体活动规律 | 王文璟 |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14:40-14:50 | S46-O-32 | 长江口底边界层湍流拟序结构及其控制的猝发事件特征 | 李任之 | 华东师范大学 |
14:50-15:00 | S46-O-33 | 台湾浅滩多尺度沙波地貌演变的模拟研究 | 周洁琼 |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15:00-15:10 | S46-O-34 | 大型河口工程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生态动力过程的调控机制 | 何艳茹 | 华东师范大学 |
15:10-15:20 | S46-O-35 | 高悬沙浓度河口湍流剖面观测 | 田静 | 南京大学 |
15:20-15:30 | S46-O-36 | 椒江口近底层泥沙动力特性及航道回淤机制研究 | 陈雪茜 | 浙江大学 |
15:30-15:50 | 茶歇 | |||
分会场 3:二楼悦贵厅3号
7月10日下午
|
||||
专题15:极地多时空尺度冰–海–气相互作用(3) 主持人:李院生、陈卓奇 | ||||
14:00-14:15 | S15-O-13 | 极地冰层快速取芯/样钻探技术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 | 王如生 | 吉林大学 |
14:15-14:30 | S15-O-14 | 南大洋在过去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影响 | 王汝建 | 同济大学 |
14:30-14:45 | S15-O-15 | 末次冰盛期以来南极罗斯海的环流变化 | 韩喜彬 |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14:45-15:00 | S15-O-16 | 海水钕同位素重建末次冰期以来大西洋扇区南大洋南极底层水演化历史 | 黄璜 | 中山大学 |
15:00-15:15 | S15-O-17 | 晚第四纪东南极兰伯特冰川动力学 | 武力 | 同济大学 |
15:15-15:30 | S15-O-18 | The ocean-driven instability of the South Pacific sector of the West Antarctic ice sheet since 773 ka | 王家凯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
15:30-15:50 | 茶歇 | |||
分会场 4:三楼1号会议室
7月10日下午
|
||||
专题11:低纬气候过程的重建:记录整合与数值模拟 主持人:张冉、黄恩清 | ||||
14:00-14:15 | S11-O-01 |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热带西太平洋深部碳储存及其机制 | 秦秉斌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
14:15-14:30 | S11-O-02 | Upper ocean heat content (OHC) changes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induced by orbital insolation and greenhouse gases (GHG) | 王跃 | 同济大学 |
14:30-14:45 | S11-O-03 | 晚第四纪东亚冬季风演化的空间差异性及其与热带太平洋类ENSO过程的联系 | 赵德博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14:45-15:00 | S11-O-04 | 末次冰盛期东亚季风动力学:重建和模拟的比较 | 孙咏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15:00-15:15 | S11-O-05 | 末次冰盛期热带太平洋沃克环流减弱东移 | 田芝平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15:15-15:30 | S11-O-06 | Meridional migration of Indian Ocean Monsoon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early Holocene: evidence from the Andaman Sea | 杨艺萍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15:30-15:50 | 茶歇 | |||
分会场 5:三楼2号会议室
7月10日下午
|
||||
专题34:比较行星学(2) 主持人:陈果、杨军 | ||||
14:00-14:15 | S34-O-07 | Putting solar system in the context of exoplanets (邀请报告) | 王雪凇 | 清华大学 |
14:15-14:30 | S34-O-08 | 类地行星的相对生成率 | 晋升 |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
14:30-14:45 | S34-O-09 | 在热木星晨昏线上发现氧化钛分子 | 陈果 |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
14:45-15:00 | S34-O-10 | Stability of closely packed multiple planetary systems subject to atmospheric mass losses | 王素 |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
15:00-15:15 | S34-O-11 | The escape of hydrogen-rich atmosphere of exoplanets: mass loss rates and the absorption of stellar Lyα | 闫冬冬 |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
15:15-15:30 | S34-O-12 | 背景大气质量对降水与地表温度关系的影响 | 熊俊琰 | 北京大学 |
15:30-15:50 | 茶歇 | |||
分会场 6:三楼3号会议室
7月10日下午
|
||||
专题42:深层和非常规资源:地球科学和工程问题(2) 主持人:赵峦啸、张丰收 | ||||
14:00-14:15 | S42-O-07 | 深层与非常规油气测井智能解释方法 (邀请报告) | 谭茂金 |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14:15-14:30 | S42-O-08 | 温度对页岩渗透率的影响研究 | 张谦 | 北京大学 |
14:30-14:45 | S42-O-09 | 天然气水合物探测试采中的地震岩石物理技术 | 袁合民 |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14:45-15:00 | S42-O-10 | 井孔应力集中现象对页岩弹性的影响 | 胡洋铭 | 南方科技大学 |
15:00-15:15 | S42-O-11 | 基于数据驱动的非常规页岩储层弹性性质预测模型 | 蔡振家 | 同济大学 |
15:15-15:30 | S42-O-12 | 长庆油田页岩油储层极限射孔完井效率优化 | 王小华 | 同济大学 |
15:30-15:50 | 茶歇 | |||
分会场 7:三楼5号会议室
7月10日下午
|
||||
专题26:深海极端环境下的生命:从冷泉、热液到深部生物圈(2) 主持人:李江涛 | ||||
14:00-14:15 | S26-O-07 | Carbon flow and microbial activity in the hydrothermally altered sediment of Guaymas Basin (邀请报告) | 庄光超 | 中国海洋大学 |
14:15-14:30 | S26-O-08 | 深海微生物组图谱(MASH)——热液系统的微生物相互作用 | 李留洋 | 上海交通大学 |
14:30-14:45 | S26-O-09 | 深海热液区发酵型铁还原菌生物矿化过程及机制 | 曾湘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
14:45-15:00 | S26-O-10 | 病毒对厌氧环境的适应——以甲烷厌氧代谢古菌噬菌体为例 | 王龙 | 厦门大学 |
15:00-15:15 | S26-O-11 | 深海平端偏顶蛤宿主–共生菌互作机制研究 | 王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15:15-15:30 | S26-O-12 | 海底冷泉系统–深海砷元素的富集器:现象与机理,以“海马”冷泉为例 | 唐永杰 |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
15:30-15:50 | 茶歇 | |||
分会场 8:三楼6号会议室
7月10日下午
|
||||
专题07:前寒武以来405 ka偏心率长周期的地质演变 主持人:吴怀春、黄春菊 | ||||
14:00-14:15 | S07-O-01 | 华北中元古代沉积物的天文旋回与黑色页岩发育(邀请报告) | 王晓梅 |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14:15-14:30 | S07-O-02 | 中生代40万年周期的演变与重大地质/气候变化事件发生的关系探讨 | 黄春菊 |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14:30-14:45 | S07-O-03 | The Plio-Pleistocene 405-kyr climate cycles | 聂军胜 | 兰州大学 |
14:45-15:00 | S07-O-04 | 偏心率40万年周期的隐匿与天文年代研究标准化的困境 | 李明松 | 北京大学 |
15:00-15:15 | S07-O-05 | 天文校准的华南中–晚奥陶世碳同位素漂移事件 | 任传真 |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15:15-15:30 | S07-O-06 | 德国盆地下三叠统印度阶基于405 kyr周期的天文年代标尺 | 张皓天 | 北京大学 |
15:30-15:50 | 茶歇 | |||
分会场 9:三楼7号会议室
7月10日下午
|
||||
专题43:地震孕震、地震活动与地震灾害(3) 主持人:许才军、柳畅 | ||||
14:00-14:15 | S43-O-13 | 南海潜在海啸危险性的并行数值模拟 | 杨少华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14:15-14:30 | S43-O-14 | 利用海洋T波约束南非地壳衰减结构 | 周勇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14:30-14:45 | S43-O-15 | 2020年7月发生在西藏中部的Mw 6.3级尼玛地震:一次破裂在拉张阶分区的浅正断事件 | 杨九元 | 武汉大学 |
14:45-15:00 | S43-O-16 | 基于地震目录数据的区域地震活动分析 | 靳锡波 | 武汉大学 |
15:00-15:15 | S43-O-17 | 数值模拟人工合成地震目录的有效性检验 | 赵文涛 | 武汉大学 |
15:15-15:30 | S43-O-18 | 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在贝叶斯框架下快速确定地震震源参数 | 林学楷 | 武汉大学 |
15:30-15:50 | 茶歇 |